刘大夏设身处地一想,这才叹息:“亏我还留他儿子在旁,本是想挤兑他一下,让他答应,却未料他早已应允!”
马文升笑道:“我也是听你讲述完才想明白……但现在不是谢于乔想让沈溪去西北就能成行,这次他可不是担当什么陕西巡抚,而是三边总制,这职位向来只有兵部尚书和王公可以担任,先前刘少傅和李宾之分明不赞同三边总制换人,现在西北战事不是很急,朝廷短时间内没必要更迭三边总制人选。就如同刘少傅所言,阵前换帅乃大忌!”
这话引发刘大夏遐思,他细细盘算一番,点头道:“马尚书言之有理!”
马文升道:“这样,此事由兵部提议,你先跟张老公爷谈谈,张老公爷对沈溪很欣赏,若由你二人联名上奏,便是刘少傅也要给几分薄面。”
“以我对陛下的了解,陛下对沈溪颇为推崇,此事由兵部、都督府和陛下支持,应该是十拿九稳!刘少傅和宾之虽然对沈溪资历有所怀疑,但无从否定沈溪的功勋和能力!”
刘大夏点头:“那我这就去英国公府走一趟,希望能说动张老公爷跟我一起进言!”
……
……
刘健是不赞同临阵换帅,但也要看换谁。
朱晖下王琼上,不过是将之前错误的决定更改回来,但以王琼之才的确达不到震慑群雄的地步,刘健对王琼充满忧虑,因而不赞同换人。
但若说更替的对象是沈溪,刘健便无话可说。
这件事由刘大夏和张懋牵头,上书内阁,值守的王华见到奏本后不敢独专,马上将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联名推荐沈溪之事告知刘健和李东阳。
刘健和李东阳即便已回府,得知这一情况后还是赶回文渊阁。
刘健拿起奏本一看,眉头皱了起来,李东阳叹道:“未料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商议的最终结果,居然会是这个!”
“呵呵!”
刘健只能无奈苦笑。
李东阳道:“少傅大人,让沈溪去西北不是不可,以其之前在西北和西南之战功,镇守西北也有好处,只是担心他权力太大,心有不甘而……”
刘健抬手打断李东阳的话,李东阳分明是怕沈溪大权在握,危害到朝廷社稷。
刘健道:“那倒不至于,沈溪始终只是文臣,西北领兵者以勋贵居多,即便是三边总制,也无法完全将兵权掌握手中,这跟西南的境况不同。再者,之前六省兵马都曾归沈溪统调,最终也不过调动五六千人马。此番他去三边,手下直属兵马不过两三千人,不至于威胁京畿安全……”
李东阳想了想,点头道:“少傅大人言之有理!”
{}无弹窗刘大夏故意不避开谢迁的儿子谢丕,其实另有打算。
在他想来,作为一个父亲,谢迁必然会在儿子面前保持威严,给儿子灌输忠君报国的思想。谢丕在前,谢迁便不会做一些为私利而不顾大义的举动。
要知道平时谢迁对沈溪任用的态度是——沈溪小儿乃我钦定接班人,不能去西北送死,只能找安全的地方当官。
谢迁虽然聪明透顶,但一时间也未想到刘大夏的“险恶用心”。
刘大夏说及西北战事,提到三边总制换人的问题,谢迁才意识到自己不能当着儿子的面驳斥刘大夏的意见。
谢迁恶狠狠地瞪着刘大夏,无声地进行声讨。刘大夏却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继续侃侃而谈,好像压根儿不知道自己有错。
等刘大夏讲完,谢迁冷冷地说道:“刘尚书既然说及西北三边总制人选,那老夫便跟你说道说道……西北之地乃雄龙汇集之所,连刘尚书你当初在西北时,怕也不好应付官场中事吧?”
谢丕竖起耳朵认真倾听,恨不能记下笔记,将这些交谈的内容多温习几遍,领悟其中精髓。
刘大夏眯着眼,道:“于乔何出此言?我当初奉旨往西北时一心领兵作战,至于你说的官场事……应该是京城这边更难应付才是!”
谢迁这下心情更糟糕了,他瞪着刘大夏,目光好似在说,你少在这里装糊涂,以为我不知道你当初在三边时境遇有多糟糕?过了一会儿,谢迁才道:“西北勋贵众多,随便一个总兵都是累世公侯,普通官员在西北完全镇不住场面,必须派有声望有资历,而且能服众的朝官去才行!”
“哦?”
刘大夏显得很好奇,问道,“那于乔认为谁去最合适?”
这个问题勾起了谢丕强烈的好奇心,他看着自己的父亲,想知道这个最合适的人选是谁。
谢迁顿了顿,自然而然地说出一个名字:“沈溪!”
这回答太过直接,让人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刘大夏目光呆滞,心想:“谢于乔这是哪根筋不对,这次调沈溪往西北,他居然这么爽快就答应下来了?”
“咳咳!”
刘大夏咳嗽两声,问道,“于乔认为沈家郎最合适,可有缘故?要说沈家郎,虽有能力,有功勋,但论资历却有所不及,去了西北未必能镇得住那些王公贵胄!”
谢迁道:“沈溪在西北参与之战事,皆以大捷收场,莫说大明将士,就是鞑靼人对沈溪也忌惮无比。他离开西北和京城,往西南去,又打得风生水起,连战皆捷,如此功勋,调动西北难道非最佳人选?莫非朝中还有比他更合适之人?”
“嗯……”
刘大夏被问得说不出话来。
其实刘大夏的想法跟谢迁一样,这西北三边总督的位子,除了沈溪外,让别人来担任都不合适。
至于沈溪现在担当的湖广、江西两省总督,就对大明的重要程度而言,远不及直面蒙元残余并屏蔽京师的三边总督紧要。西南之地虽有叛乱,却不过是癣疥之疾,根本就不需要沈溪这样的奇才镇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