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〇章 劝降的又来了

寒门状元 天子 2889 字 2024-05-18

沈溪抬头看了眼天空中飞扬的雪花,轻轻一笑:“如果能活着回京,我哪里还在乎什么功名利禄?就算让我辞官不做,一辈子粗茶淡饭,我也认了。张公公还是回去考虑一下如何振奋军心士气,在这里跟我说这些,那是徒劳无功!”

张永嘴巴张了张,他不太理解沈溪现在这种心态,他一直觉得沈溪是个狂人,什么都敢想也敢尝试,但现在他才知道,原来沈溪也和他一样,把生命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沈溪警觉地侧过头,看向远处过来的一辆马车,那马车有几分熟悉,好似是阿武禄当初进城谈判时乘坐的车辆,他心里有些费解,难道鞑靼人还想用和谈这一招?

可惜马车在距离城池四五里的地方就停了下来,沈溪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从车驾上下来几个人,但因距离太远,看得不是很真切。

拿起望远镜仔细看了下,但见似乎有女子从马车上下来,要跨过那些用木板搭起来的“桥梁”,一步步艰难往土木堡而来。

等人走到两里开外的堑壕区,张永才察觉,转过头问道:“这些鞑子,不会是准备来向沈大人您劝降吧?”

沈溪若有所思,问道:“张公公对劝降之事,如何看待?”

张永迟疑了一下,用热切的目光望着沈溪,反问:“沈大人如何看?”

沈溪微微一笑,他明白,如果张永反过来问他,那说明张永有投降的打算,毕竟对于身无长物的太监来说,生命最重要。

至于为大明江山社稷鞠躬尽瘁,那是文臣和武将的事情,之前已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现在鞑靼人将希望送来,张永自然想把握住。

沈溪转身往下城楼的马道走去,轻叹:“如今尚不能明确鞑靼人入城的目的,走一步看一步吧!”

沈溪没说接受,也没说不接受,就是吊着张永的心,让张永觉得他可能会接受劝降。

但战事发展到这个阶段,沈溪知道投降的结果最为可悲,不但他的大名要留在华夏历史的耻辱柱上,家眷也会因为他投降而死无葬身之地,因此就算是拼到最后一刻,他也不会做出这等事情来。17-01-2412:07:44

{}无弹窗

土木堡内,大战后一片萧瑟的景象。

此番作战,总共消灭鞑靼兵马七千四百余众,其脑袋全都割了下来充作军功。

但算得上有用的缴获只有残缺不全的攻城器械、填平沟壑的沙袋以及原木,还有破损的弓弩、马刀、战甲等武器装备,此外就是一千八百多匹或倒毙或在爆炸中残缺不全的战马尸体,可以给城内提供大量肉食。

可是,城外几次大爆炸以及上百次小爆炸,耗损大量火药储备,在这个没有炸药的时代,火药就是最强大的利器,可以制造火铳的子弹,也可以制造火炮炮弹,还可以用来造地雷和炸药包。

但现在随着火药存量急速减少,沈溪非常担心,如果鞑靼人再来这么一次攻击,土木堡会失守。

但鞑靼人在接下来的一天里,并未发起攻击,昨日那一战令鞑靼人痛彻心扉,而城中守军折损也有千人上下,可以说也算得上是伤筋动骨。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士兵在大战后,一个个精神都萎靡不振,除了疲累,还有就是对未来没有希望。

城外鞑靼兵马并未撤兵,不知道多久又会面临一场生死战。如今士兵们最幸福的事情,只是每天两餐时有一碗热气腾腾的马肉汤喝,里面会有荤腥以及美味的盐巴,让他们感觉到生活的美好。

大雪后的严寒,加上又适逢连续激烈的战事,土木堡内没有了盎然的生机,每个士兵脸上流露出来的,要么是对未来的茫然,要么是对家人浓浓的思念。

大明士兵,习惯了打防守战,守在安逸的城里,只管等到敌军撤去便可,但这次守城却没有那么轻松,敌人人多势众,随时可以卷土重来,而整个城池已经是一座孤岛,跟外界完全断绝联系,甚至连鞑靼人是否将主力调走都一无所知。

士兵们知道援军到来的希望非常渺茫,又怕接下来会面对一场更为惨烈的战事,把目前的安宁当做暴风雨前的宁静,没有一个人愿意说话,整座城都陷入一片死气沉沉中。

沈溪以前巡查军营,还能见到一点儿鲜活的生气,此时他再在城中行走,各处所见都是一片萧条,很多士兵依靠着城墙、坑壁坐着,身体一动不动,观察许久后,沈溪都不能分辨,这到底是个活人还是死人。

“大人,城外情况不明朗,昨夜又是一场大雪,连工事都给盖住了,外面那些失去脑袋的鞑靼人尸体没人收拾,瘆人得很,再加上许多爆破点没有收拾好引信,到处乱成一团,请您吩咐,是否给拾掇一下?”

胡嵩跃一直把自己视为沈溪的副手,城内大事小事,都是由他整理过后再呈报给沈溪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