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绛的话说进了向皇后的心里,点头道:“的确的选一个良臣去辽国,免得贻笑外邦。韩学士,你看呢?”
“的确得有人总掌此事。”韩冈还能说不吗,对那帮人他实在没话好说,不过他的话中还是留了余地。
向皇后见提出此事的韩冈都不反对,便问其他宰辅:“不知诸卿可有推荐?”
大概是商量好了,向皇后刚刚点头,张璪便着就说道:“侍御史蔡京如何?”
“蔡京?”向皇后记得这个人,侍御史已经不是小官了,前段时间御史台只剩下人时,就有他一个。但对蔡京的经历和才能,向皇后却并不了解。
“蔡京在厚生司判官的任上曾出使过辽国,传授种痘法。”张璪说道,“在辽国亦有声望,更曾见过耶律乙辛。”
原来如此。向皇后不由点头,听起来的确是个不错的人选。她透过屏风望向韩冈:“韩学士,蔡京在厚生司中行事如何?”
“臣提举厚生司时,蔡京业已擢迁。”韩冈很想说蔡京不适任,但蔡京可是年年课最,考绩一年上下、一年中上,直接减了一年磨勘,在中书门下都有记录的,“但从衙中遗留文牍看,其人甚为称职。”
无论是从能力,还是经历上看,蔡京当然都是最好的人选之一。曾经出使过辽国,又是在辽国国中主持传授过种痘事务,有着很好的人缘。才学也是第一流的,在中书里也做过事。
但他不想让蔡京掺和此事,倒不是担心日后的六贼之首蔡京从中伸手捞钱,或是因此而积攒功劳,而是怕他在此事中偏帮福建商人——蔡京对乡里的照顾很是有名,为了家乡修建木兰陂,他可是多方奔走——这就会坏了韩冈让雍秦商会和京商联系更加紧密的计划。
“蔡京的确是个好人选。但他现在可是侍御史……”韩冈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借口。现在没办法直接反对,先拖人下水好了。
也不知是韩冈催逼,还是自觉自愿,御史中丞李清臣果然站了出来。
“此非是待遇儒臣之法!”李清臣是个好帮手,只见他声色俱厉:“御史者,诤谏天子,监察百官。宰相欲令为商人奔走,朝廷欲以此来待遇儒臣?!”
韩冈本意就是要逼李清臣站出来为御史台说话,否则台中下属的口水能将他淹死。这也正好可以帮了自己。李清臣现在说出这番话,让韩冈如愿以偿。
不过李清臣的话让韩冈听着还是很不舒服,合着儒臣就不需要做正事了?
还以为现在是旧党在台上吗?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
【稍晚一点还有一更。】
萧禧这几天觉得自己的副手动作忽然变得诡异起来。
连着两三天与韩冈单独密谈不说,每天甚至都有一封信让人送回去。带出来的使团成员,一天就走上一个。明显的会引人怀疑的做法,竟然做得毫无顾忌,萧禧都想想了,折干他到底有什么依仗。
很可能是背着自己与韩冈达成了密约,但萧禧拿出正使的身份去质问的时候,折干打个哈哈就搪塞过去了,只说了一句不干国事。
不过萧禧也不是没有心腹,折干纵然对他自己的亲信再三训示,可萧禧派去的人打探了一阵后,还是得到了一些内情。
通过支离破碎的回报,拼凑起的内容尚缺乏足够的细节,可最关键的核心,萧禧已经了解到了。
韩冈竟然想要通过做买卖来贿赂耶律乙辛!不用岁币,照样能让尚父拿到真金白银,据说能有岁币的一半!
难怪折干胆子会这么大。若是这件事真能给他谈成了,把自己这个正使撇在一边也算不得罪名了。
但萧禧怎么肯甘心?!这件事怎么能没他这位正使?
只是当萧禧将搜集来的消息拍在折干面前的时候,折干眼皮都没跳一下:“我乃尚父帐下的宫卫提辖,这件事不干国事,是尚父的私事,林牙想要操心,那也得先投了尚父的斡鲁朵再说!”
折干冷笑着说罢,便扬长而去,只留下了气歪了脸的萧禧。
可折干的确是理直气壮。他是宫卫,说明确点,就是耶律乙辛府中家奴。萧禧能代表大辽朝廷说话,但他不能代表耶律乙辛。而折干,他却可以。
萧禧阴着脸坐了半夜,便开始给耶律乙辛写信。
成事难,败事易。
既然宋人和折干刻意排开自己,那干脆就踹破他们的美梦好了。
韩冈出的主意,分明是宋人新法的路数,将过去所有参与边境商事的富户豪门的钱都聚到尚父的手上。
对宋国来说,送钱给大辽和送钱给尚父是一个送,那还不如用来讨好尚父,轻轻松松就避免了岁币的恶名。
宋人心眼太多,但说来说去,他们终究不可能直接将钱送出来。只要从榷场中走一遭,在原本就有商队与宋人做买卖的各大族、各豪门的眼中,这些钱就应该有他们的一份。如果尚父独占下来,他们又会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