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一听就不乐意了,“这匹布我是要拿来给三勇做亵衣亵裤的,你去年在吉州那边儿时不是做了好几身衣裳吗?还跟你弟弟争啥呀?都这么大的姑娘了,懂点事儿行不行?”
张金凤一听,就手不干了,“娘,你不会是要把这些布都留给三勇吧?我们也是你的儿女,你可不能这么偏心!”
崔氏不以为然的说,“顽皮偏心三勇咋地了?你们能跟三勇比吗?你们左不过是一些泥腿子,小贩子,人家三勇是读书人,将来是要考状元,进京城当大官儿的,给他穿好点儿咋了?还不是应该的吗?”
原来崔氏竟真的想把这些棉布都留给张三勇穿,在她的观念里,他们这些种田的,在家呆着的人就不应该穿棉布衣裳,都穿白瞎了,不如都留给三勇穿,让三勇一年四季都穿棉布衣上,穿长袍,好给他撑撑面子。
再说,棉布也不结实,干点儿活儿一蹭就坏,不适合他们这些人穿,他们反正也都是些粗人,还不如穿粗布衣裳合适呢。
一见老娘这么偏心,张金凤就手不干了,泪流满面的去找他爹评理。
大勇媳妇虽然也不满婆婆的决定,但是她很聪明的没有跟崔氏争执,反正有张金凤冲锋陷阵呢,就让她去交涉去,自己吃现成的多好,既不得罪婆婆小叔子,又能显示她温柔恭顺。
结果,如她所料,张兴旺之所以成匹成匹的买这些布,就是为了让家里人都穿上棉布衣裳,三勇在城里念书,需要好衣裳撑门面,就多给他做两身,但是不能都给他,家里男女老少都得一人先做上一身,剩下的布料在考虑给三勇添置别的东西。
崔氏虽然舍不得,但是家里一向都是由老头子说了算,老头子决定的事她改变不了,就只好默认了这个决定。
下午,大云媳妇过来给他们量裁衣裳的时候,随口问了一句,“用不用给二勇做一身儿呀。”
老张头儿默了一会儿,说,“做一身儿吧,给他留着,说不定啥时候就回来了呢。”
这一晃,二勇都走了大半年了,也不知道现在咋样了?过得顺不顺利?如不如意?这混账小子,当初任性撇下兰丫那么好的媳妇儿自个儿出去闯去了,也不知能不能闯出点名堂来,要是不能,他又把兰丫丢了,将来他都得悔死……
每每想到兰丫,老张头还忍不住心唏嘘和遗憾呢,要是二勇没有任性退婚,他现在都已经开始筹备他们的婚礼,准备做公公了。
哎,真是可惜啊!
这一趟回来,他除了要给家盖房子,还打算帮金凤这丫头找个婆家,他也知道他这个闺女有点儿差劲,长得也不咋地,心还贼拉高,要是凭找的话肯定找不出去
所以,他特意准备了十两银子的嫁妆,外加一份五香花生米的方子,只要是她女儿看上的后生,那后生也愿意娶她女儿,他就把这十两银子外加五香花生米的方子当成嫁妆,跟女儿一起嫁过去。
一回来,他就把这个消息散布了出去,好广撒大网,筛选女婿的人选。
张金凤都十八了,在屯子里就算最老的老姑娘了,她自己也恨嫁的不行,如今她已经看清了形势,也放平了心态,不求再找那龙章凤姿,惊为天人的男子做夫婿了,只求找个看得过去,能养活她的男人就行了。
真别说,这招贤榜一传去,还真有愿意娶张金凤的来上门提亲了。
来的是司家洼子家屯儿的一个年轻屠夫,姓孙名增配,长得高高壮壮,膀大腰圆,体型跟张金凤很是相配,五官也过得去。
张兴旺看这后生有正经营生,人长得也还过得去,就点头同意了。
张金凤虽不甚满意这个杀猪的男子(嫌他长的黑),但是等了一溜十三遭,除了他也没有别人来上门提亲,就也只好同意了。
于是,两家一拍即合,很快定下了他们成亲的日子。
因为张金凤和这杀猪的年纪都不小了,就把日子定的很近,大喜的日子就在半个月后,也就是五月份的月初。
张金凤终于要嫁人了,她感到吐气扬眉了,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她认识的所有的人,还特意去了一趟岫水村她舅舅家,想把她嫁人的消息告诉给张景瑞知道,也好让这个令她伤心伤心的男人知道,她张金凤不是没人要的,她也要嫁人了。
到了岫水村后,没怎么费事,她就见着张景瑞了,不光见着了张景瑞,还见到了他的新媳妇,也就是从前在沈兰丫家当丫头的那个瘦丫。
瘦丫现在已经不叫瘦丫了,张景瑞给她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沈慧,因为瘦丫很聪明,张景瑞教她读书识字,她很快就能学会,比一般开了蒙的小学生都要聪慧,所以取名沈慧。
小夫妻俩正是新婚燕尔,好的蜜里调油一般,你恩我爱的,除了张景瑞去学堂的时候,剩下的时间总在一起,形影不离。
------题外话------
谢谢
【夏景萱】投了2张月票
【131505】送了10颗钻石
【weixefbfd14059】投了1张月票
【雪芬021】投了1张月票
【潇湘爱书者】投了1张月票
【我最爱佳佳】投了1张月票
【zhou67726912】投了2张月票
谢谢大家!
当着沈若兰的面,巧珍嫂子有些话没好意思说出来,(她还以为沈秀兰是个未知人事的女孩儿,那些话当着个闺阁女儿说有点儿不合适。)
其实,沈若梅不光被人打残了,还被人给祸害惨了,给她洗澡的时候,巧珍发现她下体烂了,都已经流脓了,还长出一片紫黑色的疱疹,密密麻麻的一片,恶臭无比,恶心死人了。
而且,她脏的浑身上下除了眼白再看不到一点白色,乱蓬蓬的长发上还蹦哒着肥硕的虱子,更让人恶心是事,下体还沾着干固的经血和粪便,刚一把她放进浴桶里,浴桶的水就唰的一下变黄了,当时就把巧珍嫂子和牡丹给恶心吐了。
一连换了好几桶水,给她洗了大半天,才算把她洗干净。
因为太恶心,巧珍嫂子这么节俭的人,都把给她洗澡的那个浴桶扔了,就怕一时刷不干净,残留下什么脏病的病菌,再把她家里人给染上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再说,巧珍嫂子现在也不差钱,两口子手头儿上现在有几十两银子的积蓄,就是白扔个浴桶也扔得起,雇辆车子她送回靠山屯也没什么压力。
沈大爷和沈大娘见沈若梅这幅样子回来了,都悲痛不已,细问之下才知道是她去了湛王府敲诈兰丫,还作死又跑到湛王面前告兰丫状,才被湛王惩罚成这幅样子。
听到她做的这些蠢事,还跟湛王说了那些蠢话,沈大爷顿时都没有法怨湛王的心狠手辣了,是这个又蠢又毒又不安分的蠢东西先向湛王提议要那么对付兰丫的,所以人家才以彼之道还之彼身,把她的恶毒心思都用在了她自己的身上,人家能给她留口气,让她还活着,应该已经是好大的面子了。
这个不省心的蠢东西,大概也只有残了才能老实吧!
沈大娘虽然恨湛王很毒,不该这样对待她闺女,但是她也知道,他们根本没有怨恨湛王的资本,别说是她闺女先去找茬送死,就算她闺女啥也没干,就凭人家王爷的身份,还不是想把她怎样就把她怎样?何况她还不知死活的做了那些蠢事,她的想法跟老头子一样,人家能让她活着已经,已经不错了。
所以,只好把满腔的委屈咽回到肚子里,开始照顾她这个彻底废了的闺女。
对沈大娘来说,照顾沈若梅吃喝拉撒并不是啥难事儿,最难的是面对屯里人的追问和异样的眼光。
大伙听说沈若梅回来了,还残废了,都赶过来探望。
说是探望,但是沈大娘由衷的感到,其实大这帮人儿都是借着探望的名义来看他们家热闹的。
当他们看到容貌尽毁,四肢尽废的沈若梅时,像看一个稀有的怪物似的,好奇心都极大的得到了满足,再顺便儿八卦上几句她是怎么落到这般田地的?她不是嫁到吉州首富家去了吗?怎么会变成现在这副样子……
经历了这么多,沈若梅早就没有了从前的傲骨和傲气,面对大伙同情和猎奇的目光围观,她也不觉得没面子和伤自尊了,她的面子和自尊早在乞丐窝里被大伙当成玩物玩弄时,就已经消磨殆尽!
于是,她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跟大伙说了她之所以沦落到今天的地步的原因,那就因为是沈若兰,是沈若兰撺掇了她男人把她害成今天的这幅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的,都是沈若兰害的……
然而,凭她怎么说,以沈若兰的现在的在屯子里的名望和地位,加上沈若梅的名声和品行一向都不好,故而谁都不相信沈若梅的话,反倒都认为是她在诬陷沈若兰,每每她说出抨击沈若兰的话时,都会被村民们好顿质疑。
“梅丫头啊,你肯定是误会兰儿了,我敢拿脖子上的脑袋担保,兰儿绝不是那种人!”
“对呀,我也敢担保,想当初王宝根那么欺负兰儿,兰儿都没报复他,还给他们家开了个铺子让他们一家子挣钱呢,又怎么可能这么狠的报复你呢?这绝对是误会,板上钉钉的误会……”
“你说能不能是丁掌柜偷着派人害你的呢?我听说他们家的小丁掌柜到现在还没回来呢,那两口子都急蒙了……”
“也备不住是你后来在找的那家人家给你害的,大户人家嘛,宅子里龌龊事儿多,对了,你是咋从后头这个夫家出来的?”
大伙七嘴八舌,说啥的都有,就是没人向着沈若梅说话,把沈若梅气得脸都绿了……
这段时间,沈大爷和沈大娘的日子很不好过,不仅要面对村民们嘲弄猎奇的目光,还要给沈若梅抓药治病,伺候她吃喝拉撒睡。
沈若梅现在算是彻底废了,性子也不像从前那样针儿尖儿火了,抓尖儿卖乖的了,而是变得消极悲观起来,动不动就冷不丁嗷一声放声大哭,不管是白天还是三更半夜,有时候老两口正睡着呢,就被她嗷一嗓子哭醒了,把他俩吓得心一聚楞一聚楞的,好几回差点儿吓昏过去。
他俩的岁数渐渐大了,这一年多来被她左一出右一出的都给折腾稀腾了,真架不住她这么折腾了,渐渐的,俩人从最开始对她的心疼怜惜,变成了忍耐和无奈,这也就是他们自己的亲闺女,他们也没办法,不得不忍耐着,错一个人儿,他们早把她扔出去了。
……
沈德俭是跟沈若梅脚前脚后回的靠山屯儿,他听说了沈若梅的事儿后,本来打算给大哥一笔银子,让大哥找个好大夫给她沈若梅治治,看看那胳膊腿能不能再治好了。
结果,去大哥家探望时,沈若梅一看见他,就激动的对他大骂他兰儿,骂兰儿不是人,撺掇湛王对她下这般毒手,还诅咒兰儿将来不得好死,一定会被男人抛弃,死后还得下十八层地狱,下辈子托生成猪狗,让人千刀万剐的杀了吃……
沈德俭一听这话,顿时气得鼻子都冒烟儿了,不过看在她已经残废了的份上没跟她一般见识,但是也打消了给她银子让她治病的念头,这种不识好歹的东西,不用可怜她,就由着她自生自灭就好了!
之后,沈德俭就开始按照兰儿说的,招集人手,开始开荒山,预备着大规模的种地。
正好家里的几个作坊都停工了(因为没有土豆子,黄豆等原材料了,不能再继续经营下去了),他就利用这些人手开始开荒种地。
这次,他一下子买了五百亩荒地,赶在农忙前雇人开垦。
十里八村的劳力都被他雇了去干活儿了,只见卧龙山上,漫山遍野的都是人,赶牛的,扶犁的,刨地的,除草的,捡草根子的,大伙干的热火朝天,没一个喊苦喊累的。
因为谁都知道,这活儿不是白干的,沈家可是花大价钱雇他们干的。
如今,这十里八屯的百姓们,没有一个不知道沈家的,也没有一个不说沈家好的,自从去年,沈家开作坊雇工人气起,七松镇的百姓们就很少再有挨饿的了,大家都去沈家找活干,不光饿不着肚子,那些勤快能干的,还都有了点儿积蓄哩。
所以,现在整个镇子上的百姓们都以沈家马首是瞻,私底下还流行着一句玩笑话,那就是:跟着老二爷干,有肉吃!
……
农安县城,段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