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她怕听到别人说她瘦,就像一个现代的胖丫头怕听到别人说她胖一样!
沈若兰见她这么紧张,笑道:“怕瘦就多吃点儿好吃的,不仅能长肉,还能让你变漂亮呢!”
瘦丫晓得了,是兰丫为了哄她吃鸡蛋羹故意这么说的,就嗔笑说,“别关顾着给我们盛了,你自己也吃啊,再张罗一会儿都凉了,凉了可就不好吃了。”
“好啊,我也吃,咱们大家都吃,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才好有乐趣呢!”沈若兰把那碗鸡蛋羹放在桌子中央,让大家都吃,她自己也挖了一勺儿放进嘴里。
嗯,真别说,冬儿奶奶的手艺还真不错,这鸡蛋羹蒸的不光好看,味道也是一顶一的好,嫩嫩的,滑滑的,火候正适当!
沈若兰忍不住翘起大拇哥,赞道:“奶奶,您老人家的蛋羹蒸的真好,手艺简直堪比酒楼的大厨啊!”
冬儿奶奶呵呵一笑,颇有点儿自豪的说:“那当然,想当年,我还是青州府府尹老爷家后院儿的厨娘呢!”
沈若兰一愣,她还从来没听冬儿奶奶说起过身世呢,如今听她这话,好像他们祖孙俩都是大有来头啊!
既然提起了话头,冬儿奶奶索性把自己的身世也说出来了,只是她的身世有点儿坎坷,听起来让人心生难过。
原来,他们祖孙俩都是奴籍,是青州府尹大人家的家生奴才,冬儿刚生出来没几个月时,冬儿爹随府尹大人外出办事,被一个刺杀府尹大人的歹徒刺死了,大人感念冬儿爹的因他而死,就把冬儿和他娘以及他爷爷奶奶都放出来,恢复了他们的良籍,还赏了他们五十两银子安家。
虽然恢复了良籍,但冬儿爷爷却因受不了丧父之痛,从打冬儿爹死,就一直病病殃殃的,吃了很多药也没能济事,缠绵病榻一年多,花了不少银子,最后还是撒手而去。
冬儿娘还年轻,大概是不想守着个老婆子和个开裆裤的儿子耽误青春,就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卷着家里剩下的银子逃走了,冬儿奶奶打听说冬儿娘往农安这边儿跑了,就一路找到农安来。
老太太觉得,儿媳妇不愿意照顾她这个老婆子,可冬儿是她的亲骨肉,她总不能抛弃了吧,她自己年纪大了,怕哪天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的,丢下冬儿一个人孤苦伶仃的没人儿照顾,就想找到她,把冬儿交给她,自己再单独离开,就本着这样的想法一路打听着找过来的
可惜没等找到人,就把盘缠都花光了,没办法,祖孙俩就开始乞讨度日,千般艰难、万般辛苦,差点儿死在这里,还好遇到了沈若兰,不然还真不知道能不能活到现在呢?
说到伤心处,老太太不再说话了,长长的叹了口气,低下头默默的吃饭,苍老的脸上显得孤寂落寞。
沈若兰听了她的遭遇,心里也上酸酸的,老太太也是够可怜了,晚年丧子、丧父,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都去了,儿媳妇又卷了家财跑了,就剩下个少不懂事的小孙子,还得靠她这个老天拔地的老太太养着,想来要不是为了养着冬儿,老太太定然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了。
“奶奶,別难过,您还有我呢!”冬儿看出奶奶的悲伤,急忙把小脑袋靠在了奶奶的怀里,给老人家安慰。
冬儿奶奶看到孙子这般懂事,欣慰的擦了擦眼角,说:“奶奶不难受,奶奶有冬儿还难受啥啊?要不是有冬儿,奶奶才不愿意活着呢?早去找你爹和你爷爷去了……”
沈若兰道,“冬儿这么懂事,长大了一定会孝敬您的,您可得好好活着,等将来好享他的福!”
冬儿奶奶笑了笑,说“是呀,我是得好好活着,有他我也死不起啊,再加上遇到你,还有瘦丫,我这日子也过得下去,而且越来越有奔头了……”
瘦丫不太会说话,但看到老太太伤心难过,还是笨嘴笨舌的说了一句,“您别难过,我们一定会照顾您的!”
这可是瘦丫的肺腑之言,从小到大,她从来没有感受过长辈的关怀和宠爱,但是老太太来后,终于让瘦丫感受到了一直梦想着的幸福和温暖,这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被老太太无微不至的关心着,爱护着,像对待自己的亲孙女一样宠着,疼着,让瘦丫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把老太太当成自己的亲人了……
老太太抬头看了看眼前的三个人,笑了,说,“是呀,我这后半辈子了里能有你们仨,老天爷待我也算不薄了!”
------题外话------
谢谢
【oon999999】投了2张月票
【猫咪宝贝w】投了2张月票
【liaoran】投了2张月票
【迷糊迷糊迷】投了2张月票
【shily1129】投了6张月票
【andyguo】投了2张月票
【秦时明月1920】投了4张月票
【西瓜小美】投了6张月票
五月,正是北方农村耕种的时节,沈若兰回来的路上,每一块田地里都能看见勤劳的庄稼人躬着身子劳作着,打垄、刨坑、点子儿、培土,浇水、除草,忙得热火朝天的!
已经五月天了,逐渐升高的气温和种田时高强度的劳作,让大家都穿不住夹衣了,差不多所有人都脱去了夹衣,换上了单薄的衣衫,显得更轻快更灵便了。
很多爱美的女人们,都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想方设法的为自己添上一件花衣裳,让自己成为田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沿途就看到不少穿花衣裳的女人,因为穿着漂亮的花衣裳,都显得兴高采烈,精神抖擞的,毕竟花布不是钱儿细的东西,家里能给她们买这么好的衣裳,她们能不高兴吗!
靠山屯今年穿花衣裳的女人格外多,因为春天时村里的男人们帮沈若兰家盖房子,都挣到了钱,后来又有不少人帮着她开荒的,又赚了一笔,所以靠山屯今年格外富裕,不少人家的媳妇就拿着男人挣来的钱,买了一块花布,裁了一件花衣裳,美滋滋儿的穿在身上,美的心里差点开花!
沈若兰回到村子后,就看到村里的一片花花绿绿的,开始时很是无语,可是,在看到那些女人们因为自己的花衣裳开心的模样,感受到她们发自内心的欣喜和快乐,她的心情也就瞧瞧的转变了。
这些女人们都成长在这偏僻的小山村里,很有可能一辈子都在这里生活,她们的见识和欣赏水平毕竟有限,她们认为花衣裳美,而且她们的男人也这么认为,那她为什么要有别的想法呢?
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是由大家来定义的,而不是由她一个人的审美来判定的,即便是她来自千年后,即便她有远高于她们的鉴赏眼光,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她也也必须学会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法则,去学会欣赏这种淳朴的美。
既然她已经决定要在村子里扎根,就必须得融入到这里,学会欣赏大家都欣赏的美。
想开后,她不再觉得花布衣裳俗气难看了,甚至决定等她下回在回村子了,也做一套花衣裳穿,好让自己更好的融入到大家的世界中。
回家时,冬儿奶奶做晌午饭呢,冬儿和瘦丫上山给小鸡和小鹅子挖野菜去了。
家里的鹅子和鸡都长大了不少,变得格外能吃起来,光靠秋萍嫂子一个人挖的野菜已经供不上它们吃了,于是,瘦丫就带着冬儿每天也到山上去挖,三个人一起努力,才勉强得供上那些畜生吃。
沈若兰跟冬儿奶奶说了几句话,就去后院儿看那些鸡崽子和鹅崽子子。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才二十来天的功夫,鸡崽子们和鹅崽子们都长大了将近一倍,原来黄嫩嫩、毛茸茸的小球球,现在都不那么黄,也不那么萌了,有的甚至还长出了大毛来。
看见沈若兰,它们还以为沈若兰过来给它们喂食的呢,抻着脖子巴登巴登的跑过来,围着她叽叽喳喳的直叫唤,还有胆大的小鹅崽子,把巴掌都踩到沈若兰的绣鞋上,在她的绣鞋上留下一个个枫叶似的小黑印子!
这么大的鸡崽子和鹅崽子,就像家里的半大小子似的,正是能吃的时候,喂饱这三十多只鹅子,五十多只鸡,确实也够忙活人的了。现在还好,她们几个还能供上它们吃,等它们再长大些,更能吃的时候,怕是他们仨整天在山上挖,也喂不饱它们呢。
她觉得,该把做饲料的事儿提上日程了!
她要做的饲料其实很简单,就是养殖蚯蚓,蚯蚓里面可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是最有营养的鸡饲料了。
鸡和鹅子吃了这种饲料,不光长的大长的快,还格外爱下蛋呢!
蚯蚓养殖起来也很容易,先收集一些蚯蚓,再弄一堆牛粪,找个阴凉的地方,把蚯蚓放在牛粪下,每天撒点水,蚯蚓就会在牛粪下自行繁殖了。
需要饲料时,就掀开牛粪收集些,基本上这一堆牛粪养过蚯蚓后,就会一直有蚯蚓,因为蚯蚓繁殖速度很快,即便是你把所有的蚯蚓都收走了,那些蚯蚓留下的卵也会很快的繁殖出小蚯蚓来,然后再迅速繁殖出更多更多,基本上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当然,也不能直接把蚯蚓拿出来喂鸡喂鹅子的,因为不知道它们身上有没有别的病菌或寄生虫呢,喂鸡前,得先把它们泡在大盆子里,等它们把泥吐干净了,在用大锅煮一遍,这样就能把它们身上的病菌和寄生虫烫死了,然后捞出来剁碎了,拌着野菜和苞米面子给小鸡小鹅吃,它们最爱吃不过了!
毕竟对鸡和鹅来说,蚯蚓是肉,可比光吃野菜苞米面儿的强多了!
从后园子出来,她又去前园子看看,前园子的几个大棚里的作物都熟的差不多能吃了,黄瓜已经结到拇指长短,现在就可以吃了,就是现在还没长大,吃了太浪费了,她有点儿舍不得!
柿子也都结了累累垂垂的了,不少大个儿的已经隐约放红线,就是没有全熟透,想来用不上几天,就有木须柿子、糖拌柿子吃了,想想都流口水……
番椒和孜然的长势也很好,再有一个月就能收获了。最后那一棚子杂菜也早就成熟了,都吃了不少了,上回张二勇父子三人帮沈若兰开荒时,天天都在她这儿吃,沈若兰就变着法儿的给他们做好吃的,那几天里就吃掉了不少,现在还剩下些,也都到采摘的时候了,再不摘就老了。她打算这回走的时候带走一批,剩下的留给瘦丫和东儿他们吃,足够她们吃到正常青菜下来的时候了!
屋里,冬儿奶奶做好了午饭,就喊沈若兰回去吃饭,沈若兰听到后,从前园子走出来,见院子里有一个一脸盆清水,里面的水干干净净的,应该是新打来的,就在脸盆前蹲下身,就在这脸盆儿里洗手。
正洗着呢,瘦丫和冬儿就回来了。
两个人一个背着个大篓子,里面装着满满登登的一篓子野菜,一个挎着个小筐,里面也装了不少,黑子就跟在冬儿的身边儿,蹿哒蹿哒的跑着,好像玩儿的很开心似的。
“兰儿姐姐——兰儿姐姐儿——”
冬儿一看见沈若兰,高兴的什么似的,撒着欢儿的向她跑过来,跑到跟前儿后一把将她抱住了。
沈若兰摸了摸冬儿的小脸蛋儿,心里还是蛮感动的。这孩子,每次她回来时,他都高兴的跟过年似的,好像离家多年的亲人突然回归了似的,很是依赖她,喜爱她,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一样。
可是,她每次回来时,都没有想过要给他带点儿好吃的好玩儿的,真是太对不起孩子对她的这份感情了
沈若兰愧疚了一下,赶紧在空间里翻找了一翻,想找出点儿孩子喜欢的东西还弥补一下自己的内疚,只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适合给他的东西,只好作罢。
还是等有机会去镇上在给他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