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长公主回朝

嫡女在上 尘烟 3513 字 2024-04-23

叶千玲挑眉,看向简洵夜,“你看呢?”

简洵夜呵呵一笑,“你是觉得本王堂堂七皇子,连两个小姨子都带不进皇宫?”

叶琼玲一听,就知道简洵夜是答应了,高兴地跳了起来,抱住简洵夜的胳膊便道,“大姐夫!还是大姐夫好!才不像二姐的那位大皇子呢,病秧子一个,也值得她那么狂!”

简洵夜和简天佑虽然不是一母同胞,但是简天佑自幼病弱,又是个不争不抢的性子,因此简洵夜倒也不讨厌这个大哥,听到叶琼玲这么说,不免有些尴尬。

叶千玲看出来了,狠狠瞪了叶琼玲一眼,“大皇子是你可以置喙的吗?到了宫里要是再这么乱说话,小心被拔了舌头都不知道怎么被拔的!”

叶琼玲反应过来是自己失言,连忙吐吐舌头,“大皇子看着倒也是慈善人,真求他,他未必也就不肯带我们进宫,就是二姐从中作梗罢了!也不知道大皇子看上她什么了!”

“别啰嗦了,走吧!”叶千玲无奈的笑,带着两个妹妹上了一辆华丽的马车。

简洵夜在前头骑马开路,约莫半个时辰,便到了皇城之外。

因为有简洵夜在,原本该下轿步行的姐妹三人,依然好好地坐在马车里,直接坐到了延喜殿门口。

延喜殿正是长公主出嫁之前,在宫里的寝殿,武皇念着旧情,一直留着这座宫殿,日日派人打扫看守,却未曾赏给任何人居住过,只说长公主无论何时回朝,延喜殿都是她的落脚之处。

今日的接风宴席,便设在延喜殿正殿。

还未下马车,便闻得花香阵阵,酒香清冽,耳朵里传来的却是丝竹阵阵,戏曲悦耳。

好一派热闹景象!

三个玲跟着简洵夜往里走去,进去以后,才发现里面比他们想象的更热闹!

各色花瓶里全都插上了应季的鲜花美卉,大梁上挂满了彩灯。

皇亲贵族、诰命贵妇成群结队落座,宫女儿们托着托盘来来回回端酒送茶,虽是忙碌,除了钗环响动,却听不到半丁点儿的私谈声,可见宫中规矩森严。

良辰美景、赏心悦事!

说是极乐盛宴也不为过。

只见最上首横摆一条长桌,武皇坐在正中央,左手边坐着皇后、太妃,右手边则是一个美貌华贵的中年美妇,想必便是长公主简天泽了!

长公主旁边又坐着一双金童玉女,看装饰打扮,应该是长公主的一双儿女——也就是高丽国的世子公主。

古代以右为尊,长公主竟然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带着一双儿女,直接坐到了武皇的右手边,连皇后和太妃都靠边!

可见,在长公主眼里,这些人都不算什么!

至于其他妃嫔,更是都坐到了两边竖排的桌子上了。

叶千玲人小眼却尖,找了一圈,竟没找到柔妃。

不由暗暗奇怪,柔妃难道不是特地回宫迎接长公主的吗?

怎么连人都没有出现?

回到焰王府,叶千玲便恹恹的,足足睡到第二日,日上三竿都还觉得头重脚轻。

柔妃当然不会怪罪她失礼。

府中下人为她独尊,也没人敢来打搅她,叶千玲便一直昏昏睡睡,直到中午还没起来。

饭点时,叶千玲还是被摇醒了,敢摇醒她的人,自然只有……简洵夜。

“娘子,你没事吧?怎么脸颊这么红,不会是病了吧?”

叶千玲摸了摸自己的小脸蛋,确实有点烫呼呼的。

她活了两世,要说世面,也是见过不少的,可唯独没见过杀人,昨儿个亲眼看着一条年轻的生命在自己面前香消玉殒,对她内心的震动还是很大的。

许是受了惊吓,此时的她,身体确实有点懒懒的。

“没事,就是眼皮子重。”

简洵夜看着眼前这张黄黄的小脸,不由心生怜爱,嘴上却道,“你家里怎么又出那档子烂事儿?看来你老子年轻时,也是个风流人物啊!你想想啊,被扔在外头的孩子也不止你一个,想一想是不是就平衡了?”

叶千玲被简洵夜逗笑了,“谁在乎有没有被他丢出去啊?要是有的选,我根本就不想做叶府的女儿。”

叶千玲的话有双重意思,她指的是重生时,根本不想成为叶府的女儿。

但在简洵夜听来,却以为她是厌恶叶府的腌臜,当即便宠溺的将她搂进怀里,“有我在,你永远只是你自己,叶府的女儿,并不是你的标签,你若是嫌恶,我随时可以为你摘去。”

叶千玲心中升起感动,在这个陌生的朝代里,或许只有简洵夜,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是寒风中的一团烈火,是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是她叶千玲无论何时何地最坚实的依靠。

“我今天身子不爽利,没法去陪母妃,你怎么也不去?”

“母妃回宫了。”

“啊?”叶千玲惊奇。

柔妃到焰王府来蛰居,分明是为了维护自己,以防沧月在这里无人能降。

现在离一月之期还早,她怎么会回宫了呢?

“皇长姑回来了,父皇要大办宴席为她接风洗尘,邀请所有皇室内戚外戚参加宫宴,连你家老二都去了,你看看你的身体能坚持吗?不能去我就帮你推掉,我陪你在家好好休息。”

“长公主回来了?”

叶千玲挣扎着坐起来,一头又黑又密的长发洒在肩头,少女芳香的气息喷薄而出,闻得简洵夜心头突突直跳……

大月国长公主简天泽,二十多年前,绝对是大月国的风云人物。

彼时皇帝还是仁宗帝,仁宗帝国家治理的不怎么样,妃子却是纳了不少,精力全用到开枝散叶上头去了,一口气生了十七个皇子。

一个昏庸好色的皇帝,下面又有十七个儿子,储君之争,有多激烈,便可想而知了。

武皇排行第九,仁宗驾崩之时,上头最大的哥哥已经年近五十,下头最小的弟弟才刚刚出生,朝中大臣七分八裂,各成党羽,都试图辅佐自己看中的皇子做提线木偶,在幕后执掌大权。

那场政变惨烈异常,十七个皇子死的死,软禁的软禁,最后只剩下实力最强的九皇子和十一皇子,两方原本势均力敌,若动真格的,谁也讨不了好去,对峙许久,新帝之位竟一直没有人敢落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