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时机将至

南明大丈夫 话凄凉 2564 字 2024-04-23

在高义欢看来,清军显然是高估了自身的实力,以为强攻萧关能给魏军施加压力,但在高义欢看来,清军这么送死,却表现得很可疑。

魏军像来喜欢声东击西,剑走偏锋,清军给高大王玩这一手,可以说是关公面前耍大刀,献丑了。

李岩神情严肃,“大王,关中平原,一马平川,人口密集,百姓刚刚恢复,可不能让清军窜进来啊!”

高义欢点点头,自信的笑道:“清军绕过陇山,无非南北两条路,北路是黄土高原,那里千沟万壑,正是我军用武之地,南路走渭河谷地入秦州杀入凤翔,那里有岐山、壮阳山,正好处于陇山与秦岭之间,山势起伏,同样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不管清军是走南路,还是走北路,孤王苦等的战机都要来了!”

李岩见高义欢这么自信满满,便放下心来。

高义欢则对送信的骑士道:“告诉李定国,让他继续探查,一定要摸清鞑子动向。”

骑兵闻语一抱拳,行礼道:“臣尊命!”

高义欢看着骑兵翻身上马,疾驰远去,才将目光投向下面的难民营地,抬起马鞭指着,开口问道:“先生,这些难民安置的怎么样呢?”

李岩收回思绪介绍道:“按照大王的意思,这些难民已经被区分开来,打乱了编制,同姓的全部分开,五家为一保,配一名士卒管理,藩府发放的物资,由士卒发给每户,不经过头人之手。现在营地基本已经安定。”

高义欢问道:“那些首领没有闹事吗?他们有没有从难民手中收取藩府发放的物资?”

李岩道:“一开始确实有这种情况,甚至还有人带头闹事,不过还好大王吩咐了玄衣卫,藩府早有准备。那些闹事的头人,都被玄衣卫请去喝茶了。”

高义欢微微颔首,“粮食情况如何?”

这是高义欢比较关心的问题,清军这次入寇,对地方的破坏十分明显。

雍凉之地,今岁肯定要闹饥荒。清军虽没打入关中,但是为了抵抗清军,藩府征调了大批的青壮,来运送粮草物资,加固关墙,使得民间劳力不够,粮食肯定会减产。

大军要消耗,赈济难民也需要吃粮,他不知道粮食还够不够。

李岩道:“大王,最近关中粮食消耗巨大,已经吃光了好几个仓的储粮,不过有湖广和四川的粮食,养整个关中都不是问题。唯一的问题是运送不太方便,丹江不能行大船,到了龙驹塞后,还需要走几百里山道才能运到西安。”

高义欢指着难民营地,“关中连接湖广的道路,必须要通畅,可以把这些难民拉去,给他们工钱和米粮,加宽官道,疏通丹水。等道路修筑完毕后,他们手中也就有了钱粮。这样在安置时,就能减少藩府财政上的压力。”

李岩点了点头,“臣也是这个思路,准备以工代赈。”

这时李岩又道:“大王,要不要去营地里看一看!”

这正是高义欢来此的原因,就是来视察难民安置的情况。

作为一国之主,百姓都是他的子民,官僚集团则是统治的工具,君主应该是与百姓一个阵营。

不过高义欢听了骑兵的禀报后,急于回去议事,弄清楚清军的意图,所以高义欢摇了摇头,“今天就算了,孤王要返回王京,与将军们商议对付清军的事情,安抚难民的事情,就交给先生了。”

“也好!对付清军是大事,不把他们解决,只会有更多的难民。”李岩点了点头,“那就由臣代替大王去安抚难民吧!”

当下高义欢与李岩又说了几句,便一拔马缰,在骑兵的护卫下,往西安而去。

一日后,高义欢回到王京,刚到王宫门前,周大利上前替他牵住马缰,便禀告道:“大王,高指挥昨日回京,说有要事禀报。”

高义欢翻身下马,将马鞭丢给周大利,边往里走,边说道:“把他叫来,孤在书房等他!”

回宫后,高义欢换了一身常服,坐在桌案后,批阅奏疏,不多时,高义成便来到书房外,轻声道:“大王,臣来了!”

“进来!”高义欢合上奏疏,见高义成进来,遂即问道:“事情办得怎么样呢?”

高义成忙行礼道:“大王,臣去大同与姜襄见了一面,不过这厮摇摆不定,还是下不了决心,而且他似乎与锦衣卫也有联系。”

高义欢眉头一皱,“朱慈烺的手伸这么长?”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求支持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