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改变的策略

朱瞻基对拜里米苏拉还有一丝印象,因为他曾经两次到应天府。不过当初他年幼,唯一见过一次,也只是在大朝会上,只知道是个小老头。

他原本以为他们之间不会有什么联系,因为等他长大的时候,这位拜里米苏拉恐怕早就死了。

可是没有想到,一直到现在,他依旧还活的好好的。想想他是元朝至正四年出生,到今年已经七十三岁了,可真是长寿。

王景弘与拜里米苏拉的接触最多,他沉吟了一会儿说道:“用一个此来介绍,那就是老奸巨猾。”

朱瞻基点了点头又问:“此言何解?”

王景弘说道:“开国之初的麻喇迦,强敌四绕,拜里米苏拉却能八面玲珑,为麻喇迦争取生存的空间。北方他与暹罗王国搞好关系,每年缴纳40两黄金给暹罗国换取暂时和平,南方苏门答腊岛上的亚齐王国结亲联盟,并且同时以我大明为宗主国,并建立政治意义大于实质管辖意义的宗藩关系。

而且此人有奶便是娘,根本没有信仰,却以郑总监的喜好为尊,以郑总监信仰绿绿,他在三年前也改信仰绿绿,并且将绿绿设为国教,还改用波斯国的王号与年号。”

这件事朱瞻基倒是第一次听说,他楞了一下问道:“果真如此?”

王景弘和张谦都点了点头,朱瞻基一拍桌子,恨声道:“郑和误国!这拜里米苏拉首鼠两端,这次到了麻喇迦,我要让他选定立场,绝不姑息!”

听到朱瞻基说郑和误国,三人,包括旁边的李亮等人都大惊失色,不知道朱瞻基为何给郑和安插一个如此大的罪名。

如果这个罪名真的落在郑和的身上,他有九条命也不够杀的。

王景弘与郑和关系紧密,连忙说道:“殿下息怒,这事怪不了郑总监。何况,正是因为总监有如此身份,陛下才会派他四下西洋啊!”

朱瞻基当然知道这一点,但是因为他的信仰,直接影响到了大明在南洋的控制,这件事的功过可就不好分辨了。

在所有人看来,郑和笼络住了南洋诸国,这是大功一件。

但是在后世经历了多次华人被屠杀的历史,绿绿在南洋势力远超华人,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信仰绿绿,这都是郑和种下的因。

这件事不能说是郑和的错,因为绿绿的黄金时代是从唐朝就开始了。

但是他在这个过程中的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十五世纪初,南洋各国在一百年间迅速绿化,这中间很难说没有郑和的功劳。

可以说,要不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东来入侵,整个南洋恐怕就是绿绿的天下。

朱瞻基沉吟了一会儿,认真思考了一番郑和在大明南洋攻略中的作用,觉得这件事不该这样继续下去了。

他原本还在想这次下西洋与郑和分开行动,让他稳固大本营,自己去征略未知区域。但是现在看来,自己犯了跟朱棣一样的错误。

他不该因为怕郑和阻碍自己的杀戮,就把他放出去,现在更应该将他的影响抹消。

那么,将他留在自己的身边,才是正确的选择。

他正容开口说道:“这次出使,孤亲眼看到了南洋各国的情况,内心忧虑重重。这南洋各国虽然名义上都以我大明为尊,却不以我的大明国号,年号为尊,更不以习我大明文字,说我大明话为荣。这样的属国,真的就是我大明的属国吗?孤不认为是这样的!”

从朱瞻基以孤自称,三人就立即坐正了身体,不敢轻待。再听到朱瞻基的话,他们就知道,大明对南洋各国的政策,恐怕要有一个很大的改变了。

“既然为我大明属国,不管是那个部落,都应该开始说我大明话,习我大明字,以我大明习俗为习俗,以我大明年号为年号,这样才是我大明属国。张谦听令!”

张谦立即起身,又跪在了朱瞻基的面前。“内臣张谦在此。”

“孤任命你为麻喇迦官厂总监,节制麻喇迦水师并督抚官厂民事一应大权。在麻喇迦,从今后要去绿教化,一应臣民俱要说我大明话,随我大明习俗,若有不尊,剿之!”

张谦有些激动地抬起头来,问道:“殿下,若那拜里米苏拉不从呢?”

“杀之!”朱瞻基站起身来说道:“既然为我大明臣,不守我大明规,要之何益?我倒想亲眼看看,这次孤到麻喇迦,他们怎么选择!周航……”

周航大喜,也连忙跪下。“奴婢在!”他只是一个行人,比不上太监。他也知道自己的职位和能力都比不上张谦。

他不知道会被安排一个什么职位,但是能被朱瞻基放在心上,亲自任命,那就是件好事。

“孤任命你为南洋各国联络使,协助咨情司,锦衣卫组建南洋各国之间的情报网络,从民政,军政,经济等各个方面,建立一个遍布南洋的情报网。”

这个职位的级别不高,但是职事却重要,属于是位低权重。

“奴婢遵命!”

朱瞻基又说:“明日过了婆罗洲,你就随咨情司和锦衣卫还有先遣舰队去巨港,孤要知道施进卿此人的所有一切,包括此人的信仰……”

“是!”

王景弘看着朱瞻基阴沉着脸,心里有些为郑和担忧。因为朱瞻基现在的安排,几乎是推翻了以往大明的外交策略,这让郑和以往对南洋的许多安排都反而变成了阻碍。

正在胡思乱想之际,却听到朱瞻基又喊到了他的名字。他也连忙抱拳跪下:“臣在!”

“到了麻喇迦,你与郑和调换位置,统率右路舰队,出使亚齐,勃固,榜葛刺等国,并在柯枝等候大军抵达。”

亚齐在苏门答腊岛的西北角,勃固就是后世的缅甸一带,榜葛刺就是后世的孟加拉国一带。而柯枝则是印度半岛南部的,后世的科钦一带。

在南洋地区,舰队分开行动,抵达印度以后,然后再合并一起,前往西方。

王景弘迟疑了一下,大着胆子说道:“殿下,郑总监劳苦功高,望……”

朱瞻基哈哈笑道:“放心,孤不会处罚他。只是他的信仰影响到了我大明的南洋的统治,所以,他还是跟在孤的身边为好。”

(想咨询一下,到底是三千字一章,四千字一章,还是六千字一章大家更习惯呢?大家可以在书评区留言,我会采纳大家的意见的)

从正月十六离开京城,二月初抵达吕宋,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如今才抵达渤泥国。

虽然这中间耽搁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这仍然让朱瞻基深刻体会到了如今这个时代落后的科技,拉长了世界的距离和空间。

这个时候,他多么怀念坐着空客380,去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超过十六个小时的快速交通。

如果说这些还能忍受,最让他憋屈的是,原本他还想趁机在南洋立威。但是看到南洋这些小国,狗腿子一样巴结上来的时候,他哪里有立威的机会啊。

就是有一些心底里不服气大明的小部落,只需要看到大明那漫无边际的舰队,也早已吓的拔腿就跑了。

不要说十万人的舰队,哪怕就是一万人,也几乎能扫平南洋任何一个国家。

幸亏朱瞻基并没有想用舰队来对付这些人,要不然,早就憋屈死了。

这就好比后世的美国,用一百万一枚的导弹,来打阿富汗那一百美元一顶的帐篷。

大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南洋各国是知道大明的厉害的,郑和四次下西洋,已经在东亚和南亚各国,建立起了无敌的形象。

哪怕是原本的世界里,朱瞻基放弃了交趾,让这些国家看到了大明的虚弱。他们也是过了几十年,一百多年,才逐渐疏远了大明。

而在如今,大明还没有放弃交趾,哪怕这次朱瞻基没有过来,也没有哪个国家敢跟大明掰手腕。

像渤泥国,是因为有大明的支持,才又成为了一个国家。而麻喇迦这样的小国,更是因为大明的支持,才独立出来,要不然,每年还要给暹罗上缴四十两黄金,才不会挨打。

没有发挥的地方,让朱瞻基憋屈不已。

到了渤泥国,连沙里夫阿里给他安排了一个貌美如花的阿拉伯少女,他都没有雅兴开发。

要不是怕对方以为他不满意,他甚至都不想收下。

不过按照这样的节奏,他怀疑等回来的时候,会拉半船各国美女回来。

来到渤泥的日子,依旧是每日应酬。但凡朱瞻基想要外出,身后总是跟了一大批的年轻男女。

这让朱瞻基格外烦躁,只是到中国城那边,也就是基那巴卢山下黄森屏的妻子李慧娘的墓前祭奠了一番,就不再外出。

这个时代的渤泥国跟后世那个富的流油的文莱不能比,石油现在都还没有开发出来呢!何况,就是有了石油,也没有多大用途。

因为没有太大的兴致,朱瞻基在此地逗留了几日后,应酬了一番。该交易的货物都交易了,舰队就立即出发,前往麻喇迦水寨。

渤泥国处于南洋的中心,国土狭小,实力微弱。加上他们的国主是两个,并且是亲戚,相互之间关系又好,所以他并没有想在这里搅动风雨。

这里就是碗里的菜,想什么时候吃下都可以。

朱瞻基懒散地躺在布伞荫凉下面的躺椅中,手里拿着麻喇迦的资料,却也无心翻看。

几位嫔妃都好奇地围在萨拉的身边,对她高耸的鼻梁,褐色的眼珠,还有丰满的胸膛都好奇无比。

萨拉就是沙里夫阿里送他的阿拉伯少女,她虽然会说大明官话,但是被几个女人围在中间,根本不敢反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朱瞻基不会插手她们之间的事,能不能习惯他的后宫生活,关键还是看她们自己。

沈黛儿长舒了一口气,前些时日她也常被几女“欺负”,现在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

她扭头看了看朱瞻基光着的胸膛,却恰逢朱瞻基望了过来,羞的她连忙低下了头。

刘承徽用一把银刀认真地剥好的芒果切成了小方块,一块块地塞进了朱瞻基的口中。“殿下,为何心情不好,说出来妾身也能替你周详一番。”

朱瞻基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这种事你是帮不上什么忙的……”他知道刘承徽是个聪明的女人,但是这种小聪明用在后宫还好,在国家大事上,她并没有这种见识和经验。

朱瞻基现在觉得下西洋无聊,是因为在南洋地区没有对手,没有挑战。哪怕他就是要发泄一番,也不能随便找个借口,对不顺眼的国家教训一番。

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态度,都是一种连锁反应,会影响到整个南洋的局势平衡,所以朱瞻基只能忍着。

无敌是一种寂寞啊!

“不吃了。”他推开了刘承徽的手,坐起身来。“你们在这里乘凉,我去找张谦他们说说话。到了麻喇迦,想必会热闹一些。”

见朱瞻基站起身来,旁边伺候的宫女连忙拿来了一件轻柔的丝绸长袍,来给朱瞻基穿上。

朱瞻基套上了长袍,自己随便一系,壮实的胸膛还有小半露在外面。他连鞋子也不穿,就这样光着脚,从船尾的小天地,来到了四层的甲板。

“把王景弘,张谦和周航召来。”

“是!”李亮打发了三个小太监去叫人,凑上来笑道:“殿下,要不奴婢再给你泡一遍功夫茶?”

朱瞻基挥了挥手,嗤笑道:“你那手艺……还不如我自己来呢!”

李亮讪笑着又退到了一边。“奴婢会尽快学会的。”

功夫茶虽然起源于宋元,但是一直都是在福建,潮州一带小范围流行。

朱瞻基参与贸易之后,开始大力推广铁观音,后来又推广福建西北地区的大红袍等岩茶,就把功夫茶这一套装比的程序开始大力推广。

如今应天府的百官相聚,除了喝酒,喝功夫茶这套仪式也逐渐流行开来。

不过,李亮这个家伙不学无术,这套高雅的享受,他做起来还不如乡下老农。

来到三层甲板处,朱瞻基感受了一下吹来的微风,让李亮安排人在甲板上支起了大伞,摆上了桌椅,然后在几米外支起了一套铁灶,开始烧水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