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二章 银元

唯独对黄帝历,他觉得有些不爽,因为他觉得应该印上自己的年号。

不过朱瞻基还是用正统一说说服了他,其实他的内心里,则是想要推广黄帝历纪念,打破西方的耶稣纪念。

东方就是因为纪年太混乱,导致了后来全世界都用耶稣纪年,这其实是东方最大的压制。

现在的朱瞻基当然不想继续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决定从现在开始,就开始全面推广黄帝历纪年。而只要把这个纪年印在钱币上,整个亚洲各国,以后都会认可这个纪年。

虽然朱棣对银币的设计很满意,还自告奋勇地要过了金币的设计权,准备自己设计一套金币出来。

但是,因为水力锻压机的设计问题,到现在为止,还不能大量量产。

这个里面,还剩下的最大问题还是抬举锻压捶的这道程序,其实也就是水力的力能不能累计的问题。

水力不像蒸汽机,可以力量积累,这也就导致了水力的输出是平稳的,但是有最大力量限制。

力量可以用齿轮输出比来解决,但是如何让锻锤一下一上地连续工作,关键还是一个传动问题。

来之前,朱瞻基就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曲轴传动方式。

后世四缸发动机也好,六缸发动机也好,其实就是一根曲轴。但是这一根曲轴却能带动四个和六个汽缸。

如果把活塞看做锻锤,两个锻锤上,两个下,这样轮换交替上下,既能够解决动力平稳问题,也能解决传动问题。

只是不知道,如今的水力能不能带动如此大的力量。

因为在工匠们的测试下,假如锻锤的工作区间是一米高,想要最合适的力量锻压出银币,锻锤的重量就需要八十公斤。

当朱瞻基把他画的草图和解决思路与工部的一帮人详细说了一遍以后,只是看到图纸,他们就觉得可行了。

许多时候,发明只是一层窗户纸,点破了之后,一切就明朗了。

现在,关键就是用泥范浇铸出曲轴的模型,然后再打磨。哪怕这里云集了全大明技术最强的一批人,但是这个过程恐怕需要最少半个月之久。

安排好了这些工作,朱瞻基又可以不管了,他准备带着蓝烟到江心岛上去玩一圈。

好不容易有机会跟佳人偶遇,这也算是他们第一次约会,白白浪费这个机会就太可惜了。

蓝烟这个傻妞终于有些开窍了,可能是今天发生的一切让她看清了自己的命运。所以来到工业区后,怎么也不肯再抛头露面。

不过,为了不忍朱瞻基失望,才答应了跟他一起坐船到江心岛上玩一圈。

而在城市对面的皇宫里,朱棣也知道了朱瞻基今天做的事,忍不住笑骂道:“这个混小子,一点礼仪也不懂了。就是他的未婚良娣,也不该在大街上搂搂抱抱,成何体统。”

一直到了夹江工业区的范围,朱瞻基终于放过了跟在后面已经跑的有些上气不接下气的安小虎。

他算是发现了,这个安小虎虽然有一股痞劲儿,但是也算不上是个坏蛋。相反,对于商业上的一些当今的潜规则,他了解的比谁都清楚,也善于利用规则。

比如如今的应天府丝织行会,就有他们安源丝行的影子。当然,主事的还不是他,而是他的老爹。

这个行会也不像后世那么正规,因为如今的各项政策都控制在內监的手里,商人们怎么敢明目张胆的组织行会跟內监来打擂台。

他们不过是利用区域的优势,跟在內监的后面为虎作伥,狐假虎威,然后统一一下价格,欺负一下外地的客商。

以前蓝家主事人还在,跟这边的关系还在,加上蓝烟她父亲为人灵活,所以不会受到无谓的刁难。

但是现在换了蓝烟,这个小妞什么都不懂,只以为蜀锦质好,到了京师也不愁卖。却不想现在丝价大跌,她也不知道行情,却抱着呆板的思想,一点利不想让,自然遭到了京师这边的抵制。

她找安小虎倒是找对了,可惜的是她纸上谈兵可以,做生意就不够看了。

一点委屈受不了,听说了太孙要从楼下经过,然后就直接翻出了大王牌。

安小虎固然可能有口舌轻薄之处,但是这一下子做生意做成了家破人亡的大祸,安小虎也委屈啊!

幸好朱瞻基不想跟他计较,要不然,光凭得罪了太孙良娣,又被太孙碰到,十条命也不够朱瞻基宰的。

“殿下,为了略表歉意,蓝良娣这两船蜀锦,我安源丝行就按原价收了。”

“此事我既然知晓,还会让她抛头露面吗?既然是上好的蜀锦,我自有去处,就不劳你费心了。李少监,记下他的住址,以后我要有事找他,也能找得到人。”

打发走了安小虎,朱瞻基又考虑了一下利用种棉花,养羊将商人们往草原,往西北那边引。这个计划突如其来,还没有完全考虑好,需要从长计议。

最少,他也要回去好好了解一下如今的大明纺织行业情况,知道大明如今的棉花产量,才好统一安排。

进了夹江工业区的范围,最下游是一里多长的粮食加工区,这里临近秦淮河的入江口,岸边停靠了无数的拉粮食的平板船,人来人往。

往上游是十几座专门加工玉石金银首饰的作坊,这里规模小一些,人员也没有那么复杂。

然后还有一大片区域被內监给圈了起来,他们财大气粗,要了足足有两里地的江堤,安装起来了近百架水车。

所有的厂房都是依江而建,青砖围墙,有点像后世的五六十年代修建起来的国营大厂。

再往上游就是禁区了,进出都有水师的将士把守,这里主要是工部的水车研究中心。如今的水车各项功能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而尝到了甜头的工部安排了最少数百工匠在这里做各项研究。

这里其实不适合搞研究,在朱瞻基的计划里,这里以后都将会开发成工业区,真正的研究,应该放到江心岛上去。

有水师在哪里驻守,没有人敢随意上岛。

那边现在还在等水泥生产,目前水泥的生产供不应求,所以江堤的固化工程进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