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他当然不肯弱了自己的士气,抱拳说道:“羽林左卫三千将士,都愿为殿下效死!”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效死就不必了,我需要你们都活的好好的,要死,也要让敌人死。你们下去合计一番,明日或者后日进行一番比试,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去吧……。李亮,让锦衣卫的人进来。”
众人纷纷行礼:“臣等告退!”
对羽林左卫,朱瞻基现在并不重视,或者说他是不能太重视。
军队是朱棣的根基,他现在正当壮年,一点也不服老,朱瞻基哪怕是他的孙子,如果想要挖他根脚,也会让他心里不舒服。
但是朱瞻基也不能太无能,如果他连这三千人的军队都掌握不好,朱棣又如何放心让他掌握更多的军队!
所以,适当地展现一点自己的能力,却不能表现的太贪权,才是朱瞻基应该做的。
杨章德他们带着一伙锦衣卫进了大堂,因为是第一次见面,众人纷纷单膝跪拜,大礼参见。
朱瞻基不曾想,这几个人里面,竟然还有两个人自己都听过他们的名字。
其一为今年已经年纪不小的塞哈智,此人出身蒙族,却是坚定的反蒙派。因为如今的蒙族几乎还是奴隶制,除了贵族和和尚们,普通牧民的生活比汉族更惨。
塞哈智出身不高,自小就受尽折磨,在自己的主子被赶走了之后,才真正过上了好日子。
朱瞻基听说过他是在后世,因为在纪纲被朱棣处死之后,就是他接替了纪纲的锦衣卫指挥使职位。
虽然历史上说他是个老好人,并没有什么卓越的成绩。但是能坐上这个指挥使的位置,就不是个简单的人。
另一个人是庄敬,此人乃是锦衣卫指挥佥事,纪纲真正的左右手之一。在锦衣卫内部也是大名鼎鼎,残暴名声仅次于掌管了北镇抚司的庞瑛。
如果说纪纲是朱棣的走狗,那么庄敬就是纪纲的走狗,还是最好用的走狗之一。
朱瞻基没有想到纪纲会把他派到北平来辅助自己,这也说明纪纲是真的把自己的话放在了心上。
塞哈智老成持重,庄敬狠厉能干。他们两个来帮自己,想要掌控北平目前出征的情报,就不会出现大的差错。
而杨章德却有些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接触的层次越高,他发觉自己需要加强的方面就越多。
想要混到更高的层次,仅凭敢打敢杀,已经远远不够了。
(今日推荐票上千,感谢各位书友)
将太孙一行送出了大门口,赵时春与王府总管庞玉率领着众将军返回了王府。
朱高燧仍然如同一刻钟之前的模样,坐在花园的阴影中,小太监们没有一个敢近前打扰。
看见众将返回,朱高燧这才强打起精神,挥了挥手说道:“皇上御驾至北平,明日事务繁忙,孤还要见驾,早些散了吧。赵先生和袁参将留下。”
听到朱高燧的吩咐,众人都知道赵王有话要私下说,纷纷告辞离开。
待得众人离开,朱高燧的身边只留下了赵时春和袁旭,还有总管庞玉在一边伺候。“赵先生,袁参将,你们是我最信赖的文武大才。今日见了太孙,不知有何观瞻?”
赵时春看了看袁旭,先开口说道:“今日臣与太孙殿下接触不多,不过听其言,观其行,太孙殿下果然如同传言所说生而知之,有一种不符合其年龄的成熟。”
袁旭也接话说道:“太孙虽然年幼,但是对军中事务并不陌生,臣等刻意奉承,其却不为所惑,不可小盱。”
赵王突然嘿嘿笑了起来,很有一些自得其乐的高兴。“我那二哥心高气傲,谁都看不起,但是这个侄儿更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只是不知道,他们两人,谁能笑到最后……”
赵时春笑道:“天下众人皆知,汉王不得圣心。如今不仅军权不得其染,连封地也只是乐安一地。太子虽然不得陛下喜爱,却得天下读书人支持,更有一个好儿子啊!”
“我那二哥一直想要重蹈覆辙,走靖难之老路,只可惜,恐怕父皇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且等等看,看看大军开动之后,到底是将太孙留在北平,还是带在军中,就能知道我那父皇的心意了。”
朱瞻基回到了别院,别院里面又多了二十多个军中将领,羽林左卫这支朱瞻基的亲卫,中层将领全部候在了院中。
除了他们,在院子的另一边,十几个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更是显得有些显眼,引得赵王府留守的一帮侍卫惊讶不已。
在他们眼里,平日里骄纵,跋扈,不可一世的锦衣卫们,今天却变的格外老实。
“臣等拜见殿下。”
羽林卫一卫满编五千六百人,左卫划归朱瞻基亲卫,略多于右卫,凑足三千人。
此次随军北征,自指挥使刘大庸以下,所有人随扈拱卫。
说起来,朱棣对朱瞻基真的不错,这三千人的部队,就配备了两千五百匹军马。除了四百人的辄重营,还配备了八百人的民夫负责运送粮草和武器。
刘大庸自洪武年间,就随着朱元璋一同打天下,是朱元璋从征军的老兵。他如今年岁已大,这个指挥使的职位,不过是个养老的职位。
所以他这次并没有随军,一应大权都由指挥佥事赵永亮掌握。
以前的羽林左卫,虽然名义上属于是朱瞻基,但是朱瞻基并没有指挥权。留在应天府的时候,他只能掌握跟在自己身边的几十个亲卫而已。
但是出征以后就不一样了,朱棣将另一半兵符交给了朱瞻基,大军出征,总不可能让朱瞻基还指挥不了手下的兵。
此次北征,指挥佥事赵永亮一心想要在太孙面前出一把风头。但是他也知道,羽林左卫不可能有太多上战场的机会,他们更多的是在中军随扈拱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