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章 封王

农园似锦 姽婳晴雨 3208 字 2024-04-21

小草心目中的“盖世英雄”,此时已经龙行虎步地来到金銮殿前,一步步走上了汉白玉阶梯,缓缓地踏入了金銮殿之中。只见他微微垂眸,屈膝侧跪下去。他的身后,几位有功的将军,也纷纷跪在不远处。

“臣幸不辱命!”朱俊阳口中的话语铿锵有力,简洁明了。手中的虎符捧过头顶。苏离哈着腰,含着笑,双手接过虎符,呈到皇上的面前。当初,把能够调令三军虎符交到阳郡王的手中,还有不少老臣心存忧虑,生怕他存异心。

当时皇上还斥责他们多虑了!皇上看人过人有过人之处,阳郡王虽立下赫赫战功,收服了西北边军的心,可人家不眷恋军中的权势,爽快地主动交了虎符。那些老将军,果然杞人忧天了!

“众爱卿快快平身!众爱卿辛苦了!”皇上并未接虎符,苏离把虎符放在御案之上。朱君凡略微抬手,示意代理总管太监苏离宣读他的旨意。

金銮殿上一派肃静,只剩下苏离用略带尖细的嗓音,宣读着皇上的诏书。诏书中开始都是一些夸赞阳郡王功绩显赫的套话,最后才来了点实惠的——封了阳郡王为“旭王”,显然有着旭日东升,前途光明的意思,跟“阳”郡王的封号有一脉相承之意。

不但赏赐了不少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什么的,还把他的封地扩大到整个津卫府。也就是说,以后整个津卫府除港口外的一切税收,都全归旭王朱俊阳所有!要知道,津卫府距离京城很近,且是全大明前三富裕的州府。皇上把这儿划归旭王的封地,足见他对旭王的器重和偏爱!

朱俊阳双手接过黄绫诏书,谢恩后起身,转向金銮殿外的众将领,口中肃然地道:“这份功勋,这份殊荣,是咱们征西军所有将士们浴血奋战的荣耀,是那些马革裹尸的兄弟们殊死拼搏的成果!那些战死的兄弟,除了皇上的赏赐之外,本王也会帮着照看家中的老弱妇孺,直到他们的孩子成年立业!”

那数百将士,乃是朱俊阳在军中的亲信,每一个单拿出来都是以一当十的勇士。看着头儿手中明黄色的诏书,以及头儿慷慨的陈词,纷纷热血沸腾,齐声呼喊“皇上万岁”“誓死保卫大明”……那声音响彻云霄,震彻天地!

皇上看着那些战袍纷飞、气魄雄伟的将士们,露出满意的笑容。这些人代表着大明军队的精气神,有了这么一支战无不胜的大军,大明何愁不安定,何愁不强大?

“皇上,旭王此番,未免有拉拢之嫌,您看……”有位老臣看不下去了。犒赏三军,那是皇上的事,阳郡王……不,旭王这叫什么事儿?也太越俎代庖了吧?

他的话,却引来了皇上的不满。朱君凡只是淡淡地扫了他一眼,不咸不淡地道:“你这是怀疑旭王的忠心?在他主动交了虎符之后?要不是看在你平日里还算兢兢业业的份儿上,朕定要治你个挑拨之罪!”

“这朝堂之上,谁都有可能对朕不忠,唯独俊阳却不会!不能因为他有领兵的能力和才干,就怀疑他将来拥兵自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道理,爱卿要是不懂,回家闭门好好想想吧!”

入城的城门处,两列禁卫军身着甲胄,挺立两侧。象征着皇权的明黄华盖,羽扇宝幡一直通向城内。礼乐齐鸣,金鼓声声。一身明黄色龙袍的皇上,坐在华贵的车辇上,在众官员的簇拥下,朝着皇城而去。

两侧的百姓,屏气凝神,翘首观望着。众官员身后,一列列黑甲铁盔的铁骑,整齐划一,排列有序。当中一人身着银色盔甲,腰挎重剑,端坐在通身如墨的战马之上,浑身散发着浓浓的肃杀之气。他的身旁,一个精瘦强干的男子,背着一张与众不同的弯弓,随侍一边。黑色的帅旗,猎猎地迎风招展,上面赫然书着“大明”二字!

阳郡王一马当先,提缰前行,身后数列铁骑步伐一致,依序前行。战马的蹄声整齐有序,响彻人心扉……

大军经过后,良久街道边的百姓才回过神来,开始小声地窃窃私语:

“领头的那个穿银战甲的,气势好足,我都没敢正眼看他。听说,那便是咱们大明赫赫有名的‘战神’,一到西北边疆,就打得异族人抬不起头来!!”

“我刚想看看咱们的常胜大将军长得什么样呢,就被他一个冰冷有杀气的眼神瞟过来,吓得我赶紧低头,差点没坐到地上去。到现在,我的腿还哆嗦着呢!太吓人了!!”

“他旁边的赵老将军,虽然头发胡子都白了,可老当益壮,一点也不比他身后那些年轻后生弱。如果没有赵老将军长期驻守西北,咱们哪里能有这么安定的生活?”

“还有赵将军!那身材,多魁梧,多爷们儿!!战场上那可是一等一的好手,无论是领兵还是杀敌,都是好样的。可惜着了奸诈的外族人的道儿,要不然也不会劳阳郡王大驾相助。”

“赵将军虽然勇武,可也没阳郡王厉害!赵家父子驻守西北多年,也没把异族人打服了。可阳郡王才去了一年多,就把那些家伙们,像赶小鸡子似的,赶出老远,不敢再犯!!”

“你们看到皇上圣驾旁边的小姑娘了没?那就是金安郡主吧?听说,今年春天皇家的试验田,研制出了亩产四五百斤的水稻,就是金安郡主种出来的!她上任不过五年,亩产一千多斤的玉米,高产的冬小麦,让京城冬天也能吃上新鲜蔬菜的大棚……哪一样单拿出来,都功在社稷啊!现在高产的水稻也有望改良成功!没想到,这些都是年纪轻轻的小姑娘做出来的大事啊!”

“是啊,是啊!我有个嫁到东北的远亲,探亲时说,原本东北那边因着气候原因,一年只能种一茬庄稼,产量又低,年年闹饥荒。自从种上了玉米和高产冬小麦,现在家里总算敢敞开肚皮吃了!”

“我听说,江南那些大官,前些日子求着金安郡主帮忙改良水稻种子。金安郡主心善,开春就在皇庄上弄了几十亩水田,捣腾水稻种子的改良,没想到一下子就成功了。亩产达到五百斤,产量提升了一倍还多。据说,金安郡主还不满意,立志要改良出亩产千斤的优良品种呢!”

“亩产千斤?你吹牛也不怕闪了舌头,亩产五百斤已经挺高产的了,一亩地产出千斤粮食,你以为是地瓜和玉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