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草也想到母子俩的境遇,接过银子,点头道:“行!这些银子我先帮你存着。等棉花下来,帮你换成棉花、棉布和粗粮!如果你们母子俩有急用的话,也可以找我把银子拿回去……”
当着众人的面儿,她接过了银子。等人群散去后,小草悄悄找到李寡妇,把银子又送到她手,笑道:“银子,还是你自己掌着,花用得也方便。现在,大家都当银子是我替你保存的,你不用担心被心怀不轨的人惦记了!”
李寡妇心感动万分,东家小姐真是有个七窍玲珑心,人又善良。跟着这样的东家,是她们母子的福气。余小草没想到自己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换来了母子俩死心塌地的跟随……
余小草对今年玉米的产量很满意,玉米棒子普遍去年大许多,产量也去年涨不少,自家庄子里的玉米亩产最高达到了2600斤,那三十多亩下等田亩产也达到了1800斤的高产。阳郡王那边的产量相对低些,最高的2200斤,最低的1600斤。京城皇庄都是肥沃的良田,种出来的玉米产量跟阳郡王那边高产的差不多。
消息传出后,整个朝堂都沸腾了。在粮食作物亩产普遍在二三百斤的大明朝,玉米亩产两千斤简直是神话,果然不愧是皇一直心心念念寻找的高产作物。
北方受气候因素和土壤结构的影响,粮食作物普遍产量普遍南方要低,百姓裹着食不果腹的生活。这一直是朱君凡埋藏在心的一大心事,能够让大明百姓吃饱穿暖是他毕生所愿。如果玉米的种植在北方普及开来的话,老百姓都能填饱肚子,安生过日子,直接跟大明朝的安定息息相关。
朱君凡决定明年在京城继续扩大玉米种植的基础,在苦寒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开始尝试种植玉米和土豆。然后以京城、东北和西北为心,渐渐朝着四圈辐射蔓延。相信用不了几年,玉米和土豆的种植能很快地普及。
思及于此,皇龙颜大悦,重重地赏赐了户部下和阳郡王。朱俊阳不但获得了大量的赏赐,皇还把整个唐古作为封地,赏赐给了他。当然,新建港口的收益,是直接划归国库的!
“皇,不患寡二话不均,您封赏是不是漏掉了一些有功之人?”阳郡王在朝堂,再次提醒皇。
朱君凡笑眯眯地看着小堂弟,对于余家小姑娘,自己这个小堂弟是不是太过心了点儿?小堂弟对于京那么多的名门闺秀,都不假辞色,却对姓余的小丫头百般照顾。其定有猫腻!
“朕知道你所指何事,不是余家人对玉米种植有功吗?朕正琢磨着,要不要给他们封官,让他们更好地为朝廷效力!”朱君凡心已经确定,玉米和土豆种植成功,跟他那个小穿越老乡脱不开关系。
本书来自
周家的作坊,在几个村子里收鸡蛋做变蛋,倒是鸡蛋也不愁卖,鸡也有了销售的途径。大海哥的邻居老周家,不是养鸡发了财吗?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刘栓柱觉得养鸡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
栓柱媳妇心里觉得还是不怎么踏实,便让大闺女慧芳去问问余小草。在她的心目,余小草是个会赚钱的小金草,如果她点头了,养鸡绝对妥妥的赚钱了。
刘慧芳到余家的时候,余小草心正琢磨着,如果开卤菜店的话,光有猪肉不行,还得搭配些鸡鸭素菜之类的。素菜好弄,自家院子里种了,过些日子市面蔬菜也能全面市。鸭子也还好,隔壁毛氏今年连买带孵弄了几百只鸭雏,每天赶到后院的池塘里,晚回家再喂些野菜,耗费不了多少粮食。
周家养鸡没这么乐观了,好在周珊瑚的爹和哥哥走村串巷,跑的地方较多,能够带回一些廉价的米糠和麦麸。这样,周家依然不敢养太多的鸡,一百多只鸡,别说供应珍馐楼了,是光供着余小草开的卤菜店都不一定够!
慧芳姐姐来跟她说想养鸡,余小草当然举双手双脚赞成,并且承诺按照市价高两的价格,收购她家的鸡。让她千万别卖给别人了。
刘慧芳提着的心彻底放下了,她笑着瞪了余小草一眼,道:“咱们两家的关系,别来那一套虚的,到时候按市价来成,我们不能总占你家的便宜,你说是吧?不跟你说了,我让我爹娘去收小鸡雏去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余家的蔬菜卖了一茬又一茬,转眼十几亩西瓜成熟了。别看今年西瓜往年种得多,周边的几个城镇和府城,都来人跟余家洽谈了业务。不用余家运输,他们自己来拉,价格按照批发价给他们。
刘虎一家依然在镇摆摊卖西瓜,能够吃得起西瓜的,根本不差钱儿,别看去年是灾年,丝毫不影响西瓜销售的火爆热度。一个多月的时间,刘虎一家赚的去年翻了好几倍,足足有二百多两!
去年郡王爷弄了几车西瓜,在京城造成了轰动,房子镇有些心动。他私下里联合小草的三个舅舅,让他们负责运输,他负责京的销售途径,赚得钱对半分。
府城西瓜的价格,唐古镇要贵许多,到了京城更是翻了好几倍。这样的利润,说不心动是假的。柳氏三兄弟一合计,决定干了!房府提供马车,三兄弟从镖局请了几个镖师押车,运到小草干娘的嫁妆铺子。春末夏初,柳氏三兄弟跑了五六趟京城,赚了千两银子。
转眼间,到了盛夏,春玉米成熟了。虽说今年入夏后,雨水较少,玉米本身是耐旱的作物,加余小草嘱咐最好用井水灌溉,余家庄子的玉米长势良好。
收获的季节,余小草陪着老爹坐镇庄子。阳郡王最近两个月也不知道在忙什么,居然一次面都没露。在夏收的前几天,才匆匆赶来。
“哟!在京过得太滋润,舍不得出京了?”余小草看到黑了瘦了精神却不错的阳郡王,忍不住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