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春日

农园似锦 姽婳晴雨 3261 字 2024-04-21

说搬搬!第二天,夫妻俩带着下人们,便住进了余家的西院。西院设计的是独门独院,东西厢房、厨房、储藏室一样不少。房子镇在东山村的仆从并不多,下人们住进了西厢房,东厢房留了一间给他的两个副手。

李力和武云偶尔也会挑着下午过来向他汇报港口的一些事宜。为什么挑着下午来呢?不想蹭顿晚饭和次日的早饭吗?房子镇夫妇以及房家的下人们,都习惯了这俩留宿,所以搬家了也没忘记他们。

冬日的乡村是清闲的,大家都老老实实地在家猫冬。冬天码头的生意也清淡了许多,短工都遣散回家了,长工(也是正式工)也能轮流休息,每个月能有十天有活的不错了!

余家人冬天的时候喜欢挤在一张炕,今冬也是如此。并不是为了省柴火,东西间的炕也烧着呢,为什么不住人呢?因为小草让老爹弄了二十多个木箱子,在炕一溜儿摆得满满的。箱子里装了搬箱土,撒一些蔬菜的种子,例如小青菜、生菜、油麦菜、蒜苗、韭菜等等……不错,这正是小草在折腾反季蔬菜呢!

余家的炕都临窗,窗子是玻璃窗,因此炕养殖蔬菜并不缺少阳光。温度够了,阳光也算充足,再加小草时不时给浇些稀释的灵石水,那些反季蔬菜涨势良好。整个冬天,别家变成小白兔白菜萝卜的啃着,余家却从来不缺少绿叶菜。

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的孕妇房夫人,更是啥蔬菜都先紧着她,往年觉得难熬的冬天,今年不知不觉过去了。

当正月刚刚过完,地里的冻土还没怎么融化,余家下忙着编起草苫子来。去年蔬菜能卖个好价,最大的原因是普通蔬菜提前一个多月市。今年余家有了去年的经验,早早把前院后院的地整了出来。

今年的院子去年扩大了不知多少倍,前院两院加起来少说也有三四亩,后院自然不用说也少不哪儿去。

在春日还未怎么冒头的时候,小草家的菜种子已经撒到菜园里。像西红柿、黄瓜、辣椒之类的,也开始在东西厢房的炕育种了。

余家下,包括放了寒假的小石头,每天的任务是午阳光充足的时候,把草苫子一个一个的掀开,让刚刚萌发的蔬菜新芽,沐浴着春日的暖阳。待下午太阳偏西、温度开始下降的时候,再一一把厚厚的草苫子给盖。每到这时候,小草都遗憾这时代没有塑料薄膜,要不然她可以搞大棚蔬菜,草苫子可好用多了!

西院的菜地,几乎不用余家伸手。房夫人两个能干的大丫头,带着下人们把伺候菜地的活包揽了。珍珠和玲珑都是夏家的家生子,伺候人她们在行,却从来没有侍弄过菜地。不过,掀盖草苫子的活儿,还是干得挺顺手的。看到第一棵菜种萌发出小芽,两个丫头都能欣喜地跟自家夫人说个半晌。菜苗一天天长高,她们心充满了成感……

{}无弹窗

村长家的小女儿飞快地抢过去,快手快脚地打开了匣子:“哇!是龙凤镯耶!你瞧这对龙凤,跟真的一样!”

张氏一把将龙凤镯抢在手里,掂量几下,实心的,挺有分量。一对镯子光用银也得有个三四两!这金贵东西,得放好了,别让人顺手给摸了去。

李晓梦拿起匣子里的一对银簪,对余彩蝶道:“看看,这面是并蒂莲。花开并蒂,花好月圆的意思。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应该是实心的。唉……真羡慕你,我咋没你这么好命,有个这么大方的二哥。”

“这对耳坠挺喜庆的,红红火火的,正应景。彩蝶,明儿你带这对耳坠出嫁吧!”圆脸媳妇把红珊瑚耳坠,放在余彩蝶脸旁划一下。明儿新娘子出嫁,得穿红嫁衣,蒙红盖头,再加这对红耳坠,绝对喜添喜!

村长小女儿卖弄自己见多识广,撇撇嘴道:“王家嫂子,你知道啥!这可是红珊瑚做的,我四嫂子有一对红珊瑚耳钉,用料没这多,颜色没这正,还用了十两银子呢!这对红珊瑚耳坠,少说也得我嫂子的贵一倍不止!”

你还别说,这丫头还是有几分眼光的。谁让人家大哥有钱,小哥在知县老爷身边当差呢!耳濡目染,见识肯定乡里丫头要多!

张氏一听,忙把所有的首饰都收回,放进匣子里,抱在怀里生怕被谁抢了去似的。她对小闺女道:“彩蝶啊,这东西太贵重,娘给你收着。明天正日子,再拿出来给你陪嫁。有了这些,你那势力的公爹,也会对你高看一眼的!”

虽说次被骗去的银子,最后追了回来。可以后用钱的时候多着呢,她再疼闺女,也不可能拿出几十两银子作陪嫁。余老二还算有良心,没忘记彩蝶这个妹妹。

在屋里一直没做声的李氏,悄悄出了东间,从院子里把余大山给拉到一处僻静之地,小声地抱怨着:“你说大海做的这是什么事儿!让你这个做大哥多没面子?几十两的东西,说送送出去了!还是给仇人的女儿,你说他傻不傻?”

余大山在院也听到正屋里的动静,心正窝着火呢!听她这么一说,一个大嘴刮子扇过去了:“什么叫仇人的女儿?那可是他亲妹妹,也是我妹妹!你这张臭嘴,要是不会说话,拿针给我缝!!人家爱拿多少东西是人家的事!咱家没分家,钱都在娘手里,送一对银丁香别人也说不出什么毛病来!”

李氏哪是受气的人,被打了一嘴巴,登时炸毛了,两手叉在肥腰,尖着嗓子不管不顾地喊起来:“余大山,你这个窝囊废!!有劲你去往外使去,打自家婆娘算什么好汉!!嫌没脸,有本事你去挣钱啊!守着一条破渔船,每天没几个进项,还不如儿子在码头做工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