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为了这种感觉,她都要在这里好好的生存下去。
“小玲,咱们做生意要怎么做?做什么?”姑姑想尽快接触这个事情。
“姑姑,你先别急,咱们刚刚搬来,先熟悉一下这里再说,明天我要去上班,你对这里比奶奶熟,你和奶奶先去这附近的山上打一些柴火,咱们家以后才能生火做饭吃,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对啊!咱们自己有小麦,去把小麦磨成面粉,咱们就可以做饼和馒头包子吃,咱们还有一些玉米面,土豆和红薯,这些足够咱们仨吃半年多了,有了柴火,就可以自己做了吃,就不要花钱去买吃的了。”
因为忙了一天,太饿了,刚才她们去大众食堂买了六个馒头,花了六毛钱,六两粮票,奶奶心疼了半天。
赵小玲道:“是啊!这县城街道上有磨面的机器,姑姑,你知道的,在新华路那边。”
姑姑点头,“我知道那个地方,明天我和妈就去把小麦磨成了面粉。”
“还有那些玉米面,之前是自己弄的,很粗糙,吃着咯喉咙,用机器磨一下会好一些。”
次日一早,赵小玲去上班,姑姑和奶奶到山上去打柴。
赵小玲下午回家的时候,奶奶笑着从厨房出来道:“小玲回来了?快洗手吃饭了。”
赵小玲洗了手,进了厨房,姑姑把最后一张饼从锅里捞起来,饼里掺了一些蔬菜,是他们去山上打柴的时候找到的野菜。
还有一个汤就是野菜汤。
58新家
村里人则有羡慕赵奶奶的,说小玲这个孩子没有白养活,比养亲儿子强多了,有出息能够得到一份好工作,还把赵奶奶接去享福。
也有嗤之以鼻不看好或者是妒忌的,说一个农妇离开了土地,离开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还把唯一的老窝都卖了,跟一个抱养的孩子去县城生活,未来的日子吉凶难仆。
赵树芬在人群中怨毒的看着赵小玲他们离去,她不明白,赵小玲为什么突然之间像变了一个人,为什么会对她这个从小到大的朋友突然翻脸,一直以来,她对赵小玲的嫉妒都掩饰得很好的呀!
她不服气,从小到大,赵小玲什么都没有,吃穿不如她,没有父母,还常常被刘桂花欺负,现在却去县城工作了。
她也想去县城生活,她不想一辈子困死在这里,她要和长生退婚。
赵奶奶的田地都给了儿子赵玉祥家种,这些土地也是祖辈开垦出来的,人都不在这里生活了,田地也不可能再种,就给了儿子,虽然这个儿子没有人性,但是再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儿子,以后两个孙子成亲,生儿育女,人口多了,田地不够,还得去开垦,干脆就把自己的这份给了他们。
虽然身上背着重物,但是下山不吃力。他们很快就到了公社,把东西都搬到了王元的小卡车上,还了借的毛驴,就坐着小卡车到了县城。
赵奶奶对这个宽敞的房子很满意。
这房子虽然有些年头了,但是结构合理大方,看上去就很舒服,房子外面就是平整干净的街道,不像村里的房子,因为依山而建,出门不是上坡就是下坡。
四间房,两间阁楼,赵小玲自己住了一间阁楼,她让奶奶住另外一间,奶奶则说她不喜欢住阁楼,住阁楼上下麻烦,不方便,她选择了阁楼下面的一间房住。
姑姑则选择了老妈隔壁的房间。
粮食就放在门面上的一间房里。
布置好各自的房间,把锅碗瓢盆放进厨房里,这本来空荡荡的房子现在热闹了起来,有了居家生活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