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镇之兵

“末将不敢。”张晓抱拳一声,带着李沐七转八拐的除了军营,来到了一处建在山坡之间的小村落旁。

“这是哪里?”李沐看着炊烟袅袅,却尽是土坯茅草屋的小村子,出声奇怪的问道。

“回督师,这是我宣府镇羊房堡驻军的。。。嗯。。。军营。”张晓有些尴尬的道。

“这就是军营?”对于大明卫所兵的现状,李沐其实心里已经有所准备,毕竟山东的情况比起宣府还更要不堪,宣府毕竟身为边镇,还有些能打的军队,但是真正看到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李沐身为宣大总督,负有收复大同,撑起边防的职责,难免会有些失望。

原本想近距离观察一下这些卫所兵的生活状况,现在李沐也大致知道是什么样子的了,看这错落在山间的茅草屋子,比起山东那些出了名的叫花子军队,就算是强,怕也是强的很有限。

四万两千多兵马,其中有三万人都是这种近乎贫苦农民的士卒,守备宣府倒是和宣府段长城倒是堪堪够用,但要是想收复大同,李大公子并非真战神,也无撒豆成兵之法,如何去寻能打大同坚城的精锐之师来?

(宣府镇到底有多少兵,据隆庆三年霍冀《九边图说》载:“本镇原额马步官荤十五万一千四百五十二员名,除节年逃故外,实在官军八万三千三百四员名。原额马五万五千二百七十四匹,除节年例失外,实在马三万二千四座。”但是个人认为,以大明向来空额严重,虚报人数的习惯来看,十五万员额的宣府,别说八万可战之兵,有没有四万人其实都很勉强。)

“督师!督师!”正当李沐为宣府的前途命运担忧的时候,一个插着总督府旗帜的亲兵骑快马朝李沐飞驰而来,到了近前使劲勒住缰绳,飞身下马之后,跪在地上焦急道:“前方探马来报,大同之蒙古察哈尔部两万余人,已弃大同城,带各类攻城器械往宣府而来!”

“什么?!”连久经战争数年的李沐都悚然一惊道:“他蒙古人怕不是疯了?”

蒙古大军自从隆庆年间,至今四五十年没有入关了,这一次入关劫掠也就算了,朝廷也就当是这帮蒙古人穷疯了,但是这一回蒙古人竟然奔着宣府和大同两座坚城而来,到底是意欲何为?这些蒙古铁骑,最大的优势就是野战,依靠骑兵的优势来无影去无踪的进行突击战术,攻城这种事,是他们蒙古人能做的了的?

蹊跷啊,真是蹊跷!李沐真是越发的想不通了,从辽东至今,还没有遇见过这么不按常理出牌的敌人。

“怎么样,我的土豆饼做的好不好吃?”宣大总督府内,若菡一身小厨娘装扮,连腰上的围裙都没有解下来。一双灵动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看着李沐,眸子里满是快夸我快夸我的兴奋神色。

“好吃啊,就是淡了一点,我的胡椒粉呢?”李沐嘴里塞得满满的,模糊不清的道,在若菡听起来就全是呼噜呼噜的声音。

“你说什么呢。。。?”若菡看着李沐狼吞虎咽的样子,甜美得嘟着小嘴看着他。

“我说。。。”李沐把嘴里的饼咽下去,才张口朗声道:“这个饼好吃,而且管饱顶饿,要是能在大明各地推广种植,对于解决万民温饱实在是大有裨益。”

“是啊,我也觉得这个土豆,产量高,容易种,味道也不错,软软糯糯的,一个就能管我一天的饭,你可以向朝廷奏请,让他们去种嘛。”若菡自己夹了一小块放在嘴里,可爱的鼓起腮帮子,装着很夸张嚼着的样子,看得李沐会心一笑。

“我如何没有奏请,早就奏请了。”李沐无奈的苦笑道:“东南人本身不缺粮食,江南鱼米之乡也罕见饥馑,我努力在东南推广多年,老百姓还是只是吃个新鲜劲儿,比起这个土豆,总还是白米更有诱惑力一些。”

“那大明的北方不是这样啊,北方诸省,尤其是山东、河南、陕西这些地方,甚至饥荒多年,以至于到了人肉相食的地步,为何不尽力推广土豆呢?”若菡有些心疼的看着李沐,颇有些奇怪的道。

“政治,从来就不是对错就可以一言以概之的。”李沐摇头叹气道:“我在东南为国储财,算是给了朝廷一个喘息之机,让原本那些慌乱无主的阉党分子又找到了一个说服自己继续做鸵鸟的理由,百姓温饱,从来都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

“就算身为阉党,不也是圣人门徒吗?”若菡继续天真的道:“饱读诗书的大人们,何以不能给老百姓一碗饭吃。”

李沐苦笑着,却不知道怎么回答她,洛鸢也曾经多次问过他这个问题,但是这从来都不是李沐一言一词可以说清楚的。

“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政治,也催生了一种人,叫政治家。”李沐蔚然一叹,有些兴味索然道:“我竭力去理解政治,却又不想成为一个纯粹的政治家,所以注定要比满朝诸君,过得辛苦一点吧。”

。。。第二天,在宣府的城郊的一处军营里,李沐开始第一次检阅自己手下的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