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曹操见各路军队几十万人,每天只会设筳摆酒,狂喝滥饮,不考虑进攻董卓的大计。
便只身来到河内,劝说现在名义上的联军盟主袁绍起兵诛董。
不过袁绍也是各种推辞,和曹操打着哈哈。
争论到一半,曹操实在忍不住了。
毅然站起,涨红着脸义愤填膺道:“吾等起义兵以诛暴乱,如此大军已经汇合,本初你还在迟疑什么?吾今日听闻孙将军甘作先锋,已经将华雄斩于马下,不日将进攻虎牢关。吾等应当派遣大军前去帮助孙将军,一举夺下虎牢关!到那时洛阳的董卓没有了虎牢关这道屏障,便可轻易剿灭!”
然而袁绍对于曹操的责备和计谋仍然是充耳不闻,拒不采纳。
漫不经心的掏了掏耳朵道:“既然你如此深明大义,甚是让我惭愧。要不这样,我借五千兵马给你去帮助孙坚夺下虎牢关吧。”
“竖子不与为谋!”
曹操见袁绍这副模样心中很是气愤,直接甩袖气愤离去。
袁绍闻言脸一黑,但也不好当场发作,只好压在心中,日后再算总账。
即日曹操便带领自己手下的几千兵马朝着虎牢关的方向进军而去。
......
说来曹操这人的一生复杂无比,理想在随着自己实力的增长从而变得越来越膨胀,导致后世的人对他褒贬不一。
曾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其实曹操原本是想做能臣的。
公元174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担任郎官。
孝就是孝子,廉就是廉士,一个人如果被举为孝廉,那么他就有了做官的资格,就好比现在你有了一个学历、有了一个文凭你就可以去考公务员。
汉代的官制,皇帝要从亲贵子弟当中挑选一些大家认为道德品质、思想表现和外部形象都比较好的年轻人做郎。
郎这个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年轻人或者小伙子,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侍卫,实际上到宫廷里面去做郎,也就是做皇帝的侍卫,因为这个皇帝的侍卫是要在皇宫的走廊里站岗的,所以他称之为郎,侍卫长就叫做郎中令。
那么在皇帝的身边做了郎就参与了帝国的政治,耳濡目染可以得到锻炼,所以做了郎官以后很快就可以去担任别的官职,这是汉代培养干部的一种方式,在皇帝身边,它不过是走向仕途的一个资格和阅历。
那么曹操举为孝廉,担任郎官,这就向仕途迈出了第一步。
再加上曹操是朝中有人,曹操的祖父曹腾是皇上信任的宦官,曹操的父亲曹嵩也在朝中为高官,所以曹操没过多久就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洛阳当时是帝国的一个县,但是是首县,因为洛阳是东汉王朝的首都所在。
汉代的这个制度,县一级的正印官,就是一把手,大的县叫县令,小的县叫县长,县令和县长有两个副手,一个叫丞,一个叫尉,丞负责的是民政、财政,尉负责的是军事、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