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孝武皇帝时,著名的励志故事的主角朱买臣,曾经就是长漂的一员,他在没发迹前,在长安怎么活下去的?
根据史书记载,朱买臣甚至一度要靠在长安老乡们施舍才能活下来。
另一位孝武皇帝朝的大臣公孙弘,也曾是长漂中的一员,不过他运气好,没混多久就碰上了皇帝实行新政,捞了个官当。
主父偃也当过长漂,但比公孙弘惨了点,还是靠着投靠卫青,才不至于被饿死。
这些都是混出头的,那些没混出头的人,无疑还要更凄惨,就算你再有才华,要是不能碰上了几个热心的老乡帮忙,那估计一辈子都出不了头。
绝大部分的长漂,据刘病已了解,大部分都是在长安靠着给人抄写书信,做些杂事,勉强维持生计。这些人在长安流连不去,靠着打零工赚钱,凑到了几天的伙食费后就出门,在各个公侯亲贵大臣的府邸门口,投递他们写的诗赋、策文。希望着有一天能得到某位贵人看重,从此在仕途中“扶摇直上“。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会稽人严忌靠着几篇诗赋,成功的打动了刘武,跻身为梁王亲信,还被授官。通常,每当传出这样的好消息后,就刺激着那些本来都快坚持不下去的士子们,咬着牙齿,继续坚持留在长安。
但这样幸运的事情,概率毕竟太小,刘病已就曾经听过这样一件事,在某个藩王的宫里,就有十几个在长安实在撑不下去了,不得不另寻出路,然后被藩王招徕来的士子,每当藩王问及他们在长安的那些漂泊生活、艰难岁月时,这些人通常都是“泪流满面“、辛酸不已。
刘病已心里明白,大汉皇朝用人制度主要靠举荐,而且需要的门槛太高,此辈中人少有能跨越者……他们长期得不到朝廷重视,长此以往,难免心中怨怼丛生,于我汉家社稷不利!
作为天子,一两个小地主的怨恨,自然算不得什么。但是假如是一千个,一万个小地主的怨恨呢?当初陈胜,吴广起义时,还只有八百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