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小小寺(上)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258 字 2024-04-21

这些天见不到仲大人,对大多衙役们来说是一句大实话。

“程默,告诉兄弟们,仲大人马上就来:三碗酒,都与兄弟们一起喝”,仲姝将账本收好,向门外的程默回了一句,仲逸也跟着起身而立。

‘好嘞,我这便告诉兄弟们……’,门外是程默离去的脚步声、很轻快那种……

天气好转,伙房的衙役在院中搭了一条长长的木桌,上面摆满各种吃食,所有人可以围着长桌而坐,吃喝之物也就在眼前,想拿什么便是什么。

自从仲逸立了新规后,伙房的‘等级’也没有那么明显:连提举仲大人都可以与兄弟们一起用饭了,那什么同提举、副提举、吏目的,也就自不用说了吧?

至于库大使肖大可、副使刘通,就更非‘人物’了,未入流嘛。

阳光正好,仲逸来到院中长桌前时,众人早已候在那里,长长的两排。即便是用饭时,站的还算整齐、有序。

“仲大人,听说你完全康复了,再也不用担心水土不服,兄弟们高兴,就准备了这些……”。

副提举姜军和吏目蔡一书站在最前列,是大伙的代表。

一名伙夫怯怯向仲逸道:“仲大人,今日这酒……能不能多饮几碗?高兴嘛……”。

仲逸一脸的笑意:“难得大伙一片热情,本官就破例一次,但仅限于不当值的兄弟们,可记住啦”。

末了,他再补充一句:“今日所有的酒肉,都算仲某的,待会儿还要加肉、加菜……”。

“哈哈哈,仲大人准了……”。

有些杂乱的笑声、说话声,仲逸果真守约:陪兄弟们饮了三碗。

再次回到房中,这位年轻的提举大人不由的回头望着窗外:这是一幅温馨的画面,一如春风一沐。

一个有温度和热情的大院,从此不再孤独与陌生……

大理府,出城向南而行,大约三三十余里的地方,分出两道来:一条向东、一条朝西。

平日里,朝东边这条路行人较多,时间久了慢慢踩出一条又深又宽的‘印儿’来,即便春夏之日,也很难长出杂草。

相比而言,向西边这条道去的人就少了些:此处地势相对崎岖,只有一个山村,种庄稼土壤也不怎么好,也没有城池和集市,冷清许多。

不是本村村民,谁没事会去那里呢?

然而,这都是几年前的事儿了,近些年来情况有了一些转变。

尽管朝西而去的人依旧不是很多,但总算是可以在这条道上见到个人影了。

这个小山村名叫瓦胡同村,是数年前因为洪灾而迁过来一个村庄,大约二十户左右、百十号人的样子。

因是一起迁过来的,村子里都是一个姓,甚至可以说‘一大家子’,大家都姓冯,为同一个祖上,只是不知要往上顺多少辈。

平日里这些人以种地为主,收成不怎么好,也有养殖牧马的,或者挖盐或倒腾的一点其他矿产。女人们在家里养些鸡鸭,种些山茶,织布刺绣什么的,日子也能过得下去。

人少的地方,地就多了,人不愿去的地方,地就不值钱了。

数年前,这里又发生过一次洪灾,那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一阵猛烈的暴风雨后,这个小村庄差点保不住了。

后来,来了一张新面孔,也是个姓冯的,中等个子的中年人。

此人来到村庄后,先是大方的为每家施舍:又是给吃的,又是给银子,很快和大家打成一片。

之后便是认‘族谱’,大家都是同一姓,按照姓氏地域划分,搜肠刮肚的找寻一番,总算‘对上了号’。

如此一来,这个叫冯三保的中年人,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住在这个村庄了。

由于他的‘辈分’高,比村里任何一个人都高,而且又出手大方,颇有家资,所以大家拥戴他为‘族长’。

这个族长,或许年纪有点轻、资历有点浅,但绝对是最有钱财、最能折腾的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