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悠闲翰林院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321 字 2024-04-21

这些人找他,无非是借着门生故吏,自称一声‘学生’,来为自己的前程博一条新路而已。

“好吧,我退出,暂时就不凑这个热闹了,就当没说”。

仲逸笑道:“你可千万不要出去对别人说,否则,很快就有这样的传言:翰林院走袁尚书门路的,又多了一个人------仲侍读”。

程默苦笑一声:在翰林院,我只认仲大人一人,怎么能乱说呢?

不过,对于找门路,他还有其他办法:可去找吏部郎中袁若晗,

袁若晗不是别人,正是袁炜的儿子,袁若筠的兄长。

用程默的话说,这叫迂回之计。

这小子,有些机灵过头了:简单的去拜见一下老熟人,顺便问问袁若筠的情况,竟被他理解为这么复杂。

“今日不用去面圣,也不用去裕王府,翰林院也没有安排新的差事”。

仲逸将茶杯放下,顺手一本厚厚的书册合上,笑着对程默说道:“闲来无事,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呵呵,程默一脸苦笑:“仲大人,饶了我吧,我真的再无新的故事了,说好的,这次轮你给我讲了”。

上次那个盗墓贼的故事,他还欠仲逸一顿酒呢。

“仲大人,今晚,地方你随便挑,我做东。不过,此刻要讲个有意思的,最好能把我逗乐了”。

程默取出一块银子,轻轻晃晃:“哎,这块银子,该怎么花呢?”。

“就看你这块银子,够不够花吧?”。

仲逸再次坐到他那张大木椅上:“说吧,想听什么?推理悬疑?恩爱缠绵?恐怖惊悚?家长里短?”。

有的听,还有的选,程默简直乐坏了:就推理悬疑吧,此次去三边镇,我们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大煤矿之事搬到朝廷,还惊动了万岁,这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推理。

“就像大唐的狄仁杰、大宋的包龙图。听说书人说,他们的推理故事,简直神了”。

程默笑道:“仲大人,就看在这一两银子的份上,你也学他们一把?”。

“还是翰林院好,惬意……”。

至少,在仲逸看来,是这样的。

连日以来,都是好消息,怎能不令人欣慰?

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石成,已答应启用当地的锦衣卫校尉,暗中保护李序南。

有了这层防护,恐怕严磬等人,也要好好掂量掂量了。

北镇抚司的人到榆林府不久,知府康祺和三边镇所在的神府县知县已被拿下,此事在当地炸开了锅,又是几人欢喜几人忧。

毫无意外,知府之职,还是由李序南接任。不过,是以五品同知暂领知府,品阶还是五品。

显然,这是仲逸争取的结果:康祺突然被拿下,作为副手,李序南暂代此职,顺理成章。

如知县突然空缺,由县丞暂主县衙之事一样,暂时代理,品阶不变,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可减少外界对李序南的非议。

仲逸曾想过:石成答应锦衣卫的校尉暗中保护李序南,与他暂领知府之职,两者之间似乎有一定的关联。

或许,这也正是朱厚熜的意思呢?

然而,这些都已不重要。

当初在西北了解民情时,李序南几乎是全程陪同,对于改变当地百姓生存之道:将无法耕种的荒地合理利用,同时在农闲时做副业,他们二人看法是一致的。

好的想法,还要有好的做法,如今,有李序南亲自部署,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仲逸很清楚:这都是那次与皇帝‘垂钓’时,争取的结果。

而就目前而言,这个结果,是最好的结果。

此外,关于对付鞑靼军‘人马分离’的计划,也有了回应。

不过,朱厚熜将此事交给锦衣卫,同时,师兄宗武也参与其中。

思来想去,仲逸觉得此举,主要有两个原因:有锦衣卫介入,是为隐蔽,而师兄的千户所先行,则是因为他-------忠勇。

看来,朱厚熜是极为看重此事的,绝非他当初说的那句“看看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