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学习

……

于俊麟在小书房里背着《论语》,小书房就是一个小隔间,是他爷为了他安心读书特意布置的,就一个书架,一张桌子并个椅子。

书架上是新买来的几本书,好几本他都还没看过。他现在背着论语,遇到不理解的,就做个标记打算去问先生,他现在觉得时间很紧迫,完全没有嬉闹之心。

他想成为秀才,最不济也得先有个童生的名头。今年的县试他是来不及了,不过明年的他就一定不能错过了。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分别是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和策论。其中涉及到四书五经,经、史、子、集语等各类别的书籍。

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分别是帖经、杂文和策论。帖经就是考查你对《五经》的熟悉程度,要求能够背诵,纯粹考记忆。杂文考察的是辞章,而策论考查的是政见能力。

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

辰、戌、丑、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巳、亥年,称为科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不过这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传授。

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成绩特佳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与国子监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属一种荣誉。

不过国子监他就别想了,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行为,能考上秀才已经是菩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结果了。

他刚刚启蒙完没多久,三百千也是将将背完,有些内容还不能贯通,现在背着论语也像啃着一块硬骨头一样费劲,不过再费劲他也只得上啊,后路是没有的,他这种家庭本来科举就难。之前好歹在银钱上还够,现在是勒紧裤腰带越发费劲了,他再不奋发,那就全家完蛋。

不过幸运的是,上辈子考过童生,虽然被挡在了院试一关,大致考试流程和考试的内容他是知道的,八股文的题都摘自四书,格式固定,对他这种没有灵性的学子来说是最容易的了,只要把四书背了,再照着格式练几次笔,这就基本能过了。

试帖诗摘自经史子集语,范围大,也较耗费时间,不过没关系,张先生十分擅长,可以请教他。

经论和律赋都是能提前准备的,只要不出大错,平平稳稳的也能过。

最麻烦的是策论,上辈子他就十分不擅长,不是写的干巴巴,就是偏题,好不容易不偏题,引经据典还引错了,要不就是时间不够脑子浆糊。

而且策论就算在县试勉强过了,在府试也是逃不过。府试考的是帖经、杂文和策论。各占三分之一,帖经就是对四书五经进行上下句的填写,杂文也是一个弱点,策论就更不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