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叶潜执掌安荣府衙,为轩王整顿吏治,程博然在幕后出谋划策,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安荣的政务便被打理得井井有条。
两人是韩老夫子的得意弟子,都倡导变法革新,同时又各有所长,叶潜更精通律法,程博然则更注重兴商。
师兄弟俩将革新的内容整理出来,拟成若干政令,呈给轩王过目。轩王与二人共同讨论,觉得政令合理可行。
但安荣官场平稳不久,自上而下,人心都还惴惴,新政再好,也要徐徐图之。
新政虽然暂缓执行,但轩王对兴商颇感兴趣,他多次邀请程博然过府详谈,程博然的见解让轩王开了眼界。
士农工商,历朝历代,商都排在末位,本朝对行商也多有轻视,士大夫和读书人,更是瞧不起满身铜臭的商人。
但轩王却不这么想,他一直都深知银钱的重要性。
轩王虽贵为皇子,却被形势所迫,很小就在外历练。他招兵买马,暗中筹谋,所做的一切,都离不开大把的花钱。
轩王在京城时不缺钱。
作为恒帝最疼宠的儿子,皇帝的私库一直都是轩王的钱袋子。这些年轩王做大事花的钱,走的都是父皇的私库。
但就藩之后,有了封地的进项,轩王便不好再调用父皇的私库,什么开销都得自己出。
不到半年,光是给各地暗人拨过去的银钱,就高达一万两。这么大的数目,让轩王着实吃了一惊,但大事一件接着一件,轩王也就没有功夫去操心银钱上的事。
听了程博然的一番话,他开始认真思考起财政上的事。
按惯例,各地驻军的薪俸饷银,都出自朝廷,但日常的一切军需,还得靠各地自己。盛元国的各州各府,军队的给养,通常得占上当地税收的两成。
秦家的“青衣卫”,虽然从国库拿军饷,但精良的装备和供给,每年都要花掉秦家大笔的银钱,如今轩王是新任大统领,以后“青衣卫”的开销,轩王也想担上一部分。
除了戍军和青衣卫,轩王还打算建一支私卫,以备不时之需。私卫入不了朝廷的名册,得靠自己供养,而养兵是一件最最烧钱的事。
如今轩王的家眷留在皇城,内务府还未停了那边的配给,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等这头安置妥了,迟早得把一大家子都接过来,到时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光是算算这些银钱,数目就大得令人咋舌,这还没算招揽人才、疏通关系的零零总总。
还真是细思极恐啊!
细细算下来,轩王钱财上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如果听之任之,那轩王手里的银钱,没几年就会花费殆尽。到时候,难道还让一个就了藩的王爷,开口向父皇讨要体己不成?
作者有话要说:小天使们,弱弱的说一句,更了……
这章咱们先走走剧情。
42天前,我也是个喜欢看故事的小天使,怀着一腔孤勇,开了文,觉得写文的日子好神奇,也好辛苦!每天都像是在过别人的生活!
我梦想当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也希望大家能喜欢我讲的故事。
非常感谢小天使们对我的鼓励,爱所有看我文的人,挨个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