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珍决定还是不要在这里讨人嫌下去了。转身带着众人一起离开。她想着阿紫接下来何去何从,现在只能去一趟小镜湖,找找阿紫的生母阮星竹了。
打定主意的林珍便对小僧人打了个佛礼,又道:“多谢小师傅了,既如此,我们就不多加打扰了,也请小师傅代为转达向枯荣大师致歉。”便率领众徒,牵着阿紫离了天龙寺。
待这一行人走远,禅房附近,一个外表枯瘦面容凋敝身穿红锦绣金丝佛纹□□的老和尚出现在刚才林珍站过的地方。
那和尚直直望向林珍手中牵着的紫衣女童的背影,似是一叹。而后,他有转向了林珍看了一眼林珍的背影。
他突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是在哪见过,却又想不起来了,所以他并未放在心上,转身朝着自己的禅房走去。
其实想不起来也情有可原,枯荣只在多年前见过林珍的背影,而且还是在那么漆黑的夜里,能留下个印象,已经是枯荣大师记忆力好了。
而放出神识观察四周的林珍,早已发现他们走后出现的枯荣大师。她也担心枯荣大师认出她的背影,见枯荣大师只看了她一眼就转身离去,便松了口气,并不知道枯荣大师对她的背影熟悉。
不过经林珍的神识打探,发现这位枯荣大师不愧为天龙寺第一高手。他外表皮肉枯瘦,内里却精血旺盛,五脏竟是生机勃勃,经脉也畅通顺遂,这可不是像六七十的老年僧人的身体。
看来他已经练到了“半枯半荣”境界,距离如来佛的“非枯非荣,亦枯亦荣”的境界也只差一层之隔。
释迦牟尼当年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之间入灭,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一面的两株树都是一荣一枯,称之为'四枯四荣',据佛经中言道:东方双树意为'常与无常',南方双树意为'乐与无乐',西方双树意为'我与无我',北方双树意为'净与无净'。
茂盛荣华之树意示涅般本相:常、乐、我、净;枯萎凋残之树显示世相: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如来佛在这八境界之间入灭,意为非枯非荣,非假非空。
而枯荣大师就是现如今已是半枯半荣,外枯内荣的境界,这可不光是武功高深就能达到的,足见枯荣大师禅理也很高深。或许不让阿紫待在大理也并非坏事,毕竟私生之女非名誉之事,在大理这个早已为儒家文化融合的国度也很难以被众人所接受。
林珍想着想着,便加快了脚步,怕阿紫人小腿短,跟不上众人的步伐,便把她抱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