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曦之摇摇头,转身去交代中年男人一些事项,邹洪昌笑眯眯看着沈长安,说:“今日来的读书人会很多,譬如有白胡子的老头,意气风发的壮年人,或是初出茅庐的少年学生,也有和你一般大的孩童。”
邹洪昌指了指被树荫遮挡了三层的高大宏伟的滕王阁。
“他们都在阁楼底下等着[传词],你且去听一听,若是碰到简单的[词名]能作上一两首,便大胆去作,不得吝啬笔墨。”
“是,先生。”沈长安乖乖巧巧回。
邹洪昌:“是了,你去多听多看,多记,也注意人多口杂跟紧掌事,别走丢。”
“照看好阿苷。”邹洪昌心系小良苷。
“是,长安记下了。”沈长安闻言便不自觉的要牵好良苷的小手掌,转头对她说,“不知道你家那个坏人会不会跟来,不过你紧紧跟着我和师父就不会有事了,嗯?”
“嗯。”良苷点点头。
何曦之随邹洪昌去向阁楼正门,官府的兵卫请他们出示请帖,何曦之递出。恰好,陶柳河正赶点来,还有六七步的距离,便爽朗笑道:“先生比我先到了。”
“陶学正。”兵卫长约五十岁向他客气请礼。
陶柳河回礼,对兵卫长道:“这位是邹洪昌老先生。”
兵卫笑着作揖:“原是邹老,听闻数年前滕王阁大观邹老挥毫题词,前年修缮阁楼,先生的题词存挂在三楼藏阁,晚辈们甚是瞻仰。”
邹洪昌作揖回兵卫长礼。
陶柳河:“先生,楼上请吧,今年来者后生众多。且听闻提督大人,两江总督大人、监察御史,知府知县他们都早到了阁上六楼。”
“也在等看今日是否有鲤鱼跃门者。”
陶柳河和邹洪昌边漫步上楼,边热聊。
“以及几位学者,他们应是聚在五楼,先生,我们也去五楼,等着[传词]。”
“提督大人和两江总督也来?”何曦之在两人身后笑道:“那年监察御史好像来了一个门外汉,不知今年是不是。”
提督是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是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
两江总督则是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
直接听命圣上。
大明任命十一道监察御史,通常为弹劾与建言,各省一名,巡至州、县,且知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
“渊得。”邹洪昌顿步,微微折身,神情严肃道:“谨言,慎行。”
“是。”何曦之立时闭上了自己的口。
陶柳河笑着摇了摇头:“曦之说得不错,那年那位确实是‘门外汉’,闹了笑话以后,之后的每年滕王阁大观开楼的座上人选,也变得十分谨慎了。”
毕竟这已经成为一种变相选拔人才方式。
话说回阁下边。
三个孩子扎堆,所以在长衫长袍的学子人群十分显目,那列樟树下的徐有容和胡天成眼尖儿,隔着人群缝隙认出了小小个子的沈长安,跳起来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