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章

咫尺山海 多吃快长 7598 字 1个月前

赵主任嘴里叫着尤司令,实则是揶揄。此刻见他气势汹汹朝宋半烟走来,也是纳闷:“尤老,今天怎么有空出门呐?这小姑娘是来我们泰州旅游的,租得老刘家的房子。”

尤司令瞥了她一眼没说话。赵主任甚是尴尬,不由升起一肚子火,对宋半烟说:“行了,小宋你进去吧。”说完转身就走。

宋半烟如蒙大赦,立刻闪身进屋,伸手拉门却没关上——一根拐杖卡在门中间。她看了看那拐杖,打开门问:“您有什么事情?”

尤司令看着我:“你出来。”

口气生冷倨傲,好像他真是司令,宋半烟则是他手下小兵。宋半烟想了想,从门里出来。

尤司令:“跟我走。”

宋半烟不由暗笑,心想这老爷子真会摆谱。但又不免好奇,便跟上去。

好在也没走多远,就在楼左右的过道间。因为这几栋楼在小区最前面,过道里也没人。尤司令将拐杖举到她面前:“你看看。”

宋半烟眉眼不动,问道:“您这是?”

尤司令冷声说:“我听说你会看古董,我这拐杖传了好几代,你给我看看值多少钱。”

宋半烟闻言暗暗失笑,这哪传出去的消息?

“您误会了,我是学历史的,不是学古玩鉴定的。”她解释完,尤司令依旧固执的举着拐杖。

宋半烟只好接过来,在手上颠了颠。从上到下仔细看了一遍,连木结都没有漏过。

她指着杖头说:“我不懂古玩鉴赏,只能给您说说这拐杖。您这拐杖头上是一只鸟,这叫鸠杖。《汉书》里面说鸠者是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不噎就是说呼吸通畅,愿老人家健康长寿。”

宋半烟说着,将拐杖递还回去,又道:“这鸠杖用的黄杨木,木头不算名贵,但包浆玉润沉静。鸟眼镶嵌,纹理纤细,雕工形声兼备。铭文‘盛德’,这两个字应该是取‘盛德在木’之意。口彩极好。”

尤司令听完,一双鹰眼盯着她。审视片刻,冷冷的说:“五百块钱,我把它卖给你。”

宋半烟微微一笑:“我现在还用不着它。”

尤司令没说话,看了她一眼,踱步离开。

这件事情过去之后,宋半烟就过上深入简出的日子。闭眼睡觉,睁眼看书。饿了白菜饭加鸡蛋,渴了凉白开加糖。

一晃眼,三天过去。周日人多,车库前有人打羽毛球,吵吵嚷嚷的。宋半烟想起一件事情,合上书打开电脑。

小苟的邮件混在一堆广告之间。

宋半烟点开:小赢你好,你走了第二天,经理打电话给我们组长。组长训我们,他们就说了,还把监控清了。你走了第二天,有人去了1305。我看了其他监控,照片发给你了。注意安全。小苟。

宋半烟看了两遍,才理清楚小苟的意思,将鼠标往下拉。第一张图是白薰华、纪宝、周姨在一辆吉普车旁边。监控拍摄角度很好,可以清晰的看清三人。

第二张图,是吉普车正面。第三张,是吉普车尾。车型、车牌看得一清二楚。

第四张图很奇怪,是吉普车离开之后,空旷的地下车库。宋半烟以为小苟截错图,刚准备往下看,突然心里咯噔一下——图上空旷的地下停车场里,一辆黑轿车旁边突然冒出一颗人头。

这张图的时间,和上一章吉普车离开,不过差了三秒钟。她心知古怪,赶紧往下看。一个古怪的男人,站在地下停车场里,望着吉普车离开的方向。

宋半烟瞬间意识到,事情远比她想得还要复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迷雾一层一层。

后面3张图,都是关于这个奇怪的男人。他反侦察能力极强,带着帽子口罩,开一辆半旧不新的桑塔拉。别说不清相貌,只怕连车牌都查不到什么。

宋半烟皱眉盯着电脑屏幕,突然有人敲门。小刘房东在外问:“在吗?”

合上电脑打开门,就见小刘房东手里拿着一个食品盒。宋半烟笑道:“金气秋分,桂子飘香远。我有口福。”

小刘房东将食品盒递给我:“嗯,过几天秋分,家里包了点汤圆,你尝尝。”

“找个心灵手巧的房东,真是运气好。”宋半烟接过食品盒,又问道,“那个尤司令怪怪的,你认识吗?”

小刘房东脸色徒然一冷,跟着她进屋,不屑道:“你别理他,他一直这样。”

宋半烟说:“他不知道哪里听说我会看古董,让我给他看拐杖。”

“拐杖?”小刘房东脸上突变,愤愤道,“他那根拐杖是我家的,他倒好意思!”

宋半烟一听有故事,便好奇的打听起来。

原来小刘房东的爷爷才是老革.命,打仗受伤就留在了泰州,后来做了武装部部长。苏北人民行政公署专员知道他有腿上,特意送了一根手杖。刘爷爷十分宝贵它,也不介意自己瘸腿的事情,时刻带在身边,人称金拐刘。

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整个社会都疯了。他们诬陷刘爷爷是革/命叛徒,贪生怕死才留在泰州不肯上前线,等解放就偷取革命果实。刘爷爷行伍出身,性子暴躁,哪里受得了这种的污蔑。在一次□□□□上,拉着两个红/卫/兵,一起跳进东城河。

尤司令就是当年泰州几个造/反派司令之一。因为当时年纪较小,老丈人在文/革中自杀,后又被平、反...诸多原因,他并没有被追究。而他手里的黄杨拐杖,就是当年刘爷爷那根拐杖。

宋半烟听完小刘房东讲的往事,暗觉蹊跷,知道这事还有后续。果不其然,第二天上午九点半,尤司令敲响她的房门。

这次他态度明显客气许多,说有事请教。宋半烟揣上《风水归藏》,跟着他出门,兜兜转转来到东城河边。

河边凉亭里坐着一位枯瘦的老人,频频东张西望。见他们连忙站起来,使劲招招手。

尤司令指着宋半烟:“老汪,这是小宋。”

老汪道:“这么年轻?”

尤司令没好气的说:“年轻咋啦,我们像她这么大的时候。哼!”

老汪狐疑嘀咕:“还是个女娃...”

“别废话,把东西拿出来。”

宋半烟只当没听见,暗想:莫不是两老头子藏了古董,想让我鉴定?我虽知道一些理论,那也不过纸上谈兵。

老汪打开公文包,从里面取出一个塑料袋。又从塑料袋里,拿出一本旧书。宋半烟见是一本书,倒是安心不少。

“两位老人家。”宋半烟笑道,“你们这是?”

尤司令拄着拐杖,仰着下巴道:“小宋啊,我这朋友老汪,家里有几本古书。我们也看不懂,你帮着瞧瞧写的什么。”

宋半烟说:“我本事有限,只怕看不出什么东西?要是古籍的话,可以找找市博物馆。”

老汪急道:“他们顶多就给五百,还有个破证书。”

尤司令瞪了他一眼,转头对我说:“小宋啊,你随便看看就行。”

宋半烟又客气两句,拿起书,小心的翻开。这一翻,忍不住心底大呼怪哉。脸上不露,对两人道:“这是前清端重亲王博洛的传记稿本。爱新觉罗·博洛是□□哈赤的孙子,死后因依附多尔衮等罪,追削王爵,降为贝勒。”

老汪惊喜道:“小宋啊,你厉害嘛!看一眼就知道啦?”

宋半烟翻了翻,尽是博洛丰功伟绩。屠大同、屠汾州、屠江阴、屠常熟、屠嘉兴、屠金华...粗粗一翻,惊寒透骨。

老汪一脸期盼的看着她,巴望着她能报出个天价。连尤司令见她一脸深沉,心也不由提起来。

宋半烟看着满纸“民不顺,屠之”,只觉悲痛莫名。待看到“八十一日,破江阴,尽歼”,霎时眼眶一热,连忙合上书放在石桌上。

宋半烟定了定声,说道:“通常来说1911年前的叫做古籍,1949年前叫旧书。这算是古籍,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老汪听她说完,急忙问道:“那,那能买多少钱?”

宋半烟道:“这我不知道,不过两位应该打听过。”

老汪一脸失落:“收古玩的说什么,一页宋版一辆汽车。说我这个.....”

尤司令打断他,说道:“小宋,老汪没有孩子,我们又都没有退休金。就指着这些,换点钱养老。我们这小地方,古玩店就一二家,给得价格也不知道实在不实在。”

宋半烟不知道他话里真假,但料定这些古籍来路不明,有心试探试探,就说:“明清皆有佞宋之风,宋版书的价格居高不低。可这是清代手抄本,又不是书法家名家写的,里面还有涂改错别字。不过好歹有二三百年,古玩店出价多少?”

“一千。”老汪竖起一根手指头。

尤司令没来得及阻止他,只得补充道:“一本一千。”

宋半烟倒是有心,但是没钱。只得对他们说:“这价格稍微低了一点,可能是其他没有这本保存的好。”

老汪道:“其他更好,还有黄布呢!”

黄布?用黄绫封,那很有可能是王公大臣,上表给皇帝的奏折贺表。

宋半烟笑问道:“黄绫封套?”

老汪看了尤司令一眼,迟疑的问:“你怎么知道?”

宋半烟忽悠道:“我是学历史的,历史上的东西就是古董。既然是历史上的东西,我一个学历史的当然要知道。”

尤司令和老汪大概被绕晕了,不约而同的点点头。

宋半烟乘胜追击,胡扯的说:“我们学历史的,很多都成了考古学家。所以跟一些搞收藏的,多少有些交情。你们要是需要,我可帮忙问问价。”

老汪满脸堆笑:“那太好了,太好了。”

宋半烟见尤司令不说话,知道他多疑,就对他们说:“没事,我就先回去了。”

老汪还要说话,却被尤司令拦住。宋半烟笑了笑,跟他们告辞。

回去的路上,她越想越觉得可疑。

博洛的传记稿本、奏折、贺表,这些原本应该放在紫禁城内阁大库里面。现在也应该保存在历史博物馆之类国家机构。

怎么会落到两个大字不识的老头子手里?

她左思右想,突然想起一件事。清末战乱频发,大内档案流失。这前后经历,可谓是波折坎坷。

公元1908年。

2月2日,清廷授醇亲王载沣为军机大臣。

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

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死。

12月2日,年仅三岁的宣统帝溥仪即位。由其生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大清多少年没有出过摄政王?

258年。

载沣没有笑,眉头反而皱的更紧。如今内忧外患,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比多尔衮的结局更好。

各项事宜都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唯有摄政典礼,无人知道如何办。请示载沣,他说了句“照例”。阁臣们命人到内阁大库里,搜检清初摄政典礼旧档。

内阁大库建于明孝宗年间,清廷继续延用。大库位于紫禁城东南隅、内阁大堂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