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大人明鉴,小婿李南本是宋人,虽在岭南创下一片基业却从未忘宗忘本。近日听闻金国铁骑踏入中原,小婿唯恐金人伤及故国无辜子民,故而愿意遣精锐六万进入宋国,前往阻挡金人,贵国只需提供粮草补给即可……”
李南的灵魂来自后世,他并不会写那些诘屈聱牙的文章,所以这封并未由专人修饰过的书信,读起来浅显易懂。
徽宗赵佶看罢此信后,也是彻夜难眠。
此时大宋三面对敌,南方的中华帝国此时送来此信,无异于久旱甘霖,但李南的提议实在好的过份了,所以赵佶对其深感怀疑。
次日,宋徽宗召宰执大臣议事,白时中、蔡攸、童贯、张邦昌、李邦彦、吴敏等齐至。
宋徽宗命一众心腹大臣传阅李南亲笔书信,待众人看完后询问道:“诸位爱卿,尔等认为南国此言可信否?”
张邦昌奏道:“金国本土离我宋国甚远,而南国侵吞我大宋十余州府,且时时虎视眈眈。若是放南国军队入宋,臣恐其来至东京会有变故,到时候难以收拾,不若就按照金使所说,割地赔款议和为上。”
“臣附议!”左相太宰白时中和右相少宰李邦彦言道。
几位宰相都同意向金国投降求和,但给事中、直学士院兼侍读吴敏却反对道:“圣上,万万不可!”
没有人喜欢投降,尤其是赵佶这个皇帝,听到吴敏有异议,他赶紧问道:“速速讲来,为何卿家不赞成议和?”
吴敏言道:“按照各位宰执所言,我大宋割地赔款跟金国议和,最好的情况就是金国依诺退兵,但即便是这样,其实对南国也没有丝毫影响,南方的大军仍然随时都可以北上攻宋。”
“嗯。”赵佶微微点头。
虽然宋徽宗和满朝文武不愿意承认,但是他们的心中都知道此时宋国已经无法跟越发兴旺的南国抗衡了。
吴敏继续奏道:“南国既然愿意以一支孤军进入我大宋,那只要圣上召回种师道在西夏的大军在旁戒备,就可以让南国军队跟金兵抗衡,到时候无论哪方胜败,我大宋都没有任何损失。”
“哦!”听到这里,徽宗赵佶不禁面露喜色,高声赞道:“这驱狼吞虎之计甚妙!”
金军分东西两路伐宋,西路军统帅为国相完颜撒改之长子完颜宗翰,率领东路军的是金国二太子完颜宗望。
金国东路军先行出兵,先是占领檀州,数日后占领蓟州,而此事的燕山府还不知道金军已大举入侵了。
燕山府驻扎着辽国降将郭药师以及他的常胜军,得知金兵来袭,郭药师率常胜军在白河与金军相遇。
郭药师鏖战大胜,追敌三十余里,金兵大败,但燕京城的其他降将却在此时逃跑,导致常胜军全面溃败,而燕京也就守不住了。
郭药师与宋知燕山府蔡靖商议投降,蔡靖不愿,于是郭药师扣押了蔡靖及转运使吕颐浩等,向宗望投降,宋国辛苦得来的燕京和燕云数州也就此失去了。
西路军较东路军出兵稍晚一些。完颜宗翰率西路军从云中府出发,很快便进入忻州、代州之境。
宋朝代州边关守将,紧急向太原宣抚司示警告急。
河北河东陕西宣抚使童贯接到报告后,立即与参谋宇文虚中、范讷,机宜王云、朱彦通等开会商议,最后决定“赴阙禀议”,也就是说他打算赶回东京城将此事汇报给徽宗赵佶。
负责河北河东防御之事的童贯,在金兵压境之际跑了,太原知府张孝纯无奈之下,只能急派数个信使到东京城求援,同时与全城军民固守太原。
童贯到达东京城不久,太原求援的信使和金国的使臣相继都到了。
金使撒卢拇当庭便出言不逊,指责宋朝违背盟约,他怒叱说:“金主已命太子吊民伐罪,大军两路俱入!”
徽宗赵佶,白时中、李邦彦、蔡攸等大臣,闻言“俱失色,皆不敢答”。
金国两路兵马挥师南下,但因为统帅不同,所以两军的策略也也不相同。
完颜宗翰的西路军逢城必克,但是在太原城被阻,而东路军的统帅完颜宗望在攻城不下之时,便会绕城而过,所以来势甚急。
面对金国的大军,宋国皇帝徽宗赵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禅位给皇太子赵恒。
徽宗此举一来是惧怕金国威势,二来是因为海上之盟全因他而毁,所以带着引咎辞职之意,希望能借此平息金国的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