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整軍備戰

尽管开花炮在今切川合战崭露头角,大筒队又在攻大粟砦之役起到关键性作用,可是人们的传统观念是没那么容易改变的。

也许要等到打败一个更强大、更有名的势力,才能扭转旧有印象。

为了表明重视程度,一门众当中最为鼎鼎大名武勇善战的“鬼童子庆次”也调过来。

随着合战规模扩大,现在平手家动辄就出动一两万人,斗将冲阵渐渐不那么重要了。汎秀认为少数精锐骑兵与大口径火器的组合可能会有些作用。

外样的“新参众”们也经历了象征性的改编。

和泉、淡路的国人众提供的二千余兵,各自编成一“势”,势大将分别由寺田安大夫和安宅信康担任,下面的豪族也根据领地大小给予番头、队目的衔职,不过平手汎秀并无意真正打破地方基层秩序,只是给个荣誉性质的称号而已。

或者说,给予衔职,就是打破地方基层秩序的第一步。

由于寺田在关键时刻站队成功,安宅有个响亮的家门,他们有资格时常在主君身边随侍,指挥新参众的实际职责会交给两人的弟弟、叔叔之类的亲戚。

反正也不指望他们多能打,不出乱子就行。

这两支国人众的军势,对应了“岸和田城留守役”浅野长吉。相互间需要配合执行好地方上的军务和政务。

纪伊国众提供了四千兵,也编为两个较大的“势”,一者由冈吉正为势大将,一者交给汤川直春,实际由其女婿玉置直和。

“虎伏四人众”,即中村一氏、平手季胤、木下秀长、一柳直末四人配合上述军势作战。由于纪伊离平手家核心统治区稍远,四人众的权限显著比浅野长吉高,不过分成四份之后就不如了。

西赞岐的铃木重秀、香川之景,东阿波的汤川直春各提供一个“势”。坐镇中村城,控制一条、西园寺家内务的河田长亲亦领有一个“势”,并且被赋予总揽四国岛上三势兵力的权限,理论上成了封疆大吏,不过实际权力有些微妙。

与旗本不同,各地“新参众”暂不设置“军大将”,势大将就是最高级的军官。

除了将直属部队扩大到十五个备队以外,外样的七个“势”也收到了严密清点人数与装备,核实战斗能力的要求。并且事先讲明,“军役状”写得越清楚,日后积累战功时会有额外加分。

需要专业技能的“水军众”在职业化道路上走得更远,所有半国人,半海贼的势力面临着选择:要么被打散编入水军,要么将战船以“合理价格”卖给平手家,只保留打渔送货的能力,依然保持“新参众”的身份。

淡路水军有一半选择了前者,和泉水军几乎全部选择了后者。

除炮舰八艘之外,平手汎秀画了一个“安宅船三十,关船一百,水夫四千四百人”的大饼,不过在短期内并未有与其他大名水军作战的迫切需求,于是就暂未投入实装。

对于情报部队的工作,平手汎秀当然也有很多超出时代的构想,不过没有亲历一线过,就不知道是否实用,姑且不宜提出来。

只是吩咐多罗尾、石川等人,除了惯常收集情报之外,还要想办法刺探一下几个关键人物的身体健康状态。

特别是武田信玄和竹中重治。

顶着巨大的资金赤字,平手汎秀不惜携着新纳的侧室,厚脸皮找津田宗及兑现所谓的“五万贯贺礼”,也要继续扩军。

真可谓穷兵黩武。

然而,穷兵黩武原本就是战国大名们的常态,以往平手家那种姿态反而是异类。无非是仗着背后有织田信长伸腰,精兵路线才走得通。

而今是不得不做出妥协了。

除非能从战术、器械、组织结构、军官培训等各个环境突破时代限制,否则的话,军队质量再怎么狠抓也有个限度,终究是弥补不了数量因素的。

平手家原有七个旗本备队,每个备队理论上的编制是三百人,从上到下分别是:备大将、番头、队目、组头,足轻。

其中备大将、番头都享有较高的知行数目,普遍是带领家臣和私兵随行的,一些比较富裕的队目也可能养得起个随从,再往下的组头级军官多半由俸禄微博的底层武士担任,他们与兵卒的最大区别在于能自带一套高级武具装备,最下层的足轻则是领着制式装备拿卖命钱的职业军人。

很显然,各个备队的实力并不完全均匀。

比如身为三好降将的香西长信,本身就拥有五千石领地,私兵高达二百,再加上其他番头、队目,整个备队足有近六百人。

而资历最浅的山内一丰,仅有六百石领地,私兵二三十众而已,于是他一个备队只有三百五十余人。

所以平手汎秀的军队并不能完全称之为职业化军队,还保留着浓重的“封建残余”,组织结构比起同期欧陆雇佣兵的佼佼者还是有些落后的。(当然欧陆雇佣军里也有很多滥竽充数的混子)

可以说,每个备队的三百人,就有点像是赋予给备大将的“与力”一样。

不过平手汎秀并无意在短期内去计较这点残余,他只希望抓好军务工作,杜绝大萌军队那样“正规军不堪入目,将领吃空饷养家丁”的历史倒退。

最早这支半职业的旗本部队是由尾张人组成的,到后面正式扩充划分成四个备队时,基本是对应和泉四郡招募新丁补充,虽未明言却成为了潜规则。

山内一丰的第五备里面有过半的淡路人。后面加藤光泰、香西长信的部下(即“智”字两备)除了淡路人还有不少是从四国出来找工作的。

这个过程体现了平手家的扩张顺序。

目前,检地既然接近完成,平手汎秀便下令在纪伊招募兵源,组建四支新的旗本备队。

如此一来,规划中就会有总共十一支备队了。

理论上已经超出了可以直接管理的额度,应该增设一个更高级别的组织构建了。

“势”这个称谓被提了出来。

按平手汎秀多年前的构思,以三备为一势,设置势大将(不是侍大将)一名。但是在实际作战中发现,“三三制”好像并不一定符合冷兵器时代的需求。基层倒还算罢了,军官们可以随机应变,到了中层就可能有些麻烦。

思来想去之后,只设立了“势大将”的头衔,表明其人的军阶高于其他的备大将,并未安排明确的统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