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司马炎算是现在活着的司马里不错的了。可是跟前面那三个已经挂了的司马比起来,真的差的太远。若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个在这里,关彝连这时候发兵的念头都不会有!
在司马炎看来,杜预和裴秀的分析,嗯,确实很有道理。但是,但是潼关毕竟是洛阳的唯一屏障啊!蜀贼的主力从长安出发,走潼关的话路线最短,后勤压力最小。万一人家关子丰就真的以主力攻潼关呢?万一潼关丢了呢?
看着司马炎不说话,贴身伺候了这位皇帝很多年的贾充、裴秀哪里还不知道这位爷在想啥。在这个皇帝犹豫不决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去直接打消他的犹豫,而是继续把事情说下去,争取形成定案。然后就不怕皇帝的犹豫了。
“陛下,有鉴于此。所以朝廷没有必要大规模征兵。按臣等的想法,今年冬天先征兵十万。然后通知东吴蜀贼的动向,之后从荆州、扬州再次裁减兵马……”
经过在朝廷上的当场短暂协商,杜预和裴秀等人迅速就新的布防方案达成一致:
先期征兵十万,把国家的兵力补充到二十八万。
潼关方向兵力维持不变,马隆继续镇守。
抽调洛阳中军六万和新兵六万进入并州布防,连同并州原有的两万军队,一共是十四万军队。司令官由王濬换成杜预。
从荆州和扬州再各自抽调一万部队加上剩下的四万新兵进入洛阳,把洛阳中军重新补充到八万。作为机动守备部队。哪里危急就填补到哪里。
这样的方略,粗略看来当然是在南方防线冒了极大的风险:荆州军和扬州军至此就只剩下一万了。可是东吴的君臣并不傻:晋若亡,吴必不能独存。因此,若是接下来的汉晋大战晋国灭亡也就罢了:趁着季汉还没来的及把兵马南下,发挥一贯的偷鸡属性,趁虚拿下北荆州和北扬州是可能的。但若是汉晋处于相持阶段的时候,东吴不会出来给晋国捣乱。所以,在明确季汉即将大规模东征的前提下,削减与东吴接壤地区的兵力,并不会引发真正的危险。
这一点,杜预等人看得清楚,他们也深信孙皓能够看到这一点,就算孙皓看不到,钟会也一定会让他看到。
对于裴秀和杜预等人自顾自的在那里谋划了半天,司马炎并不置可否。待得朝堂上的争论基本结束,大家都眼巴巴的看着他的时候。司马炎才回过神来:“哦,诸位爱卿之言,朕已知晓。蜀贼入寇,当在不远。但是到底如何应对,朕还需要深思。今日之事,到此为止,散朝吧。”
散朝了,可是晋国君臣全都心事重重。
虽然嘴上还是硬挺着。但大家都知道,季汉,已经不是当年困居益州一地的蜀贼了。这个国家的勃兴之姿,晋国的有识之士谁都看得分明。这一次季汉即将发动的大举进攻,若是应对不好,丧师失地都是轻的。搞得不好亡国都有可能!这一点,其实司马炎心里非常清楚。
但正因为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压力才非常大。才没有当场就下决断:虽然他其实内心知道杜预和裴秀说的都很正确。
“吩咐下去,不去后gong了,摆驾安平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