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章 在商言商

这些商人的家财还不是赚来的,更不欠方原的。四十万石,这么巨量的粮食,要令这些商人凭空的捐出来,本就是强人所难。

方原思来想去,要想快速的筹集粮食,只能花钱来收购。这些商人要是不趁着粮食告急,趁机哄抬物价,来敲诈银子,已是他们对方原政权最大的支持。

方原沉吟着说道,“沈尚书,三千石粮食石真是杯水车薪啊!你们的银子,粮食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这么吧!我有两个筹粮的方案,你在商业协会宣布一下,尽快在一、两个月内筹集四十万石粮食。”

“其一,目前粮食的市价15两石,因为所需数量较大,还要运到淮安、福建,我出2两石,购买四十万石粮食;其二,我借支粮食,一年后归还,每十石粮食支付两石的利息,四十万石粮食,明年归还五十万石。”

方原直直的盯着沈祥,沉声说道,“沈尚书再去告诉那些富商,如今是赈灾的关头,福建、淮安数十万受灾的百姓在嗷嗷待哺。天下间的银子是赚不完的,细水才能长流。千万不要想着囤积居奇,哄抬粮价,若花银子也买不到粮,就是逼着我挨家挨户的抄家了!”

他的建议并不是要各大商帮捐粮,而是花银子买,或是支付利息借粮,沈祥听了则是暗暗松了口气。若是一切都按照市场原则购买,或是支付利息的借支,那还有什么说的?有利可图的事儿,没人会和银子过不去。

以各大商帮、富商家积蓄的粮食,还有人脉关系,一、两个月内筹集四十万石粮食还是轻而易举的。

而且方原已划出了红线,就是绝不允许囤积居奇,哄抬粮价。胆敢有粮不卖的,发现一家抄没一家。以方原的性子,他开口说过的话,必然是会兑现的。

沈祥略作考虑,便爽快的答应了和方原的这笔买卖。

方原和王秉鉴根据紧急程度,又重新分配了仅余四十万石粮食的分配。分别从借朱以海,福建赈灾的二十万石粮食里,各减扣五万石,运到凤阳作为军粮。等沈祥筹集到粮食后,再补发给朱以海,还有福建赈灾。

至于买粮食的八十万两银子,方原只能自掏腰包,从修建凤阳的两、三百万银子里抽调。奉天殿,文楼、武楼、武英殿、文华殿这些办公处所要继续修。他自己享受的东西二宫的修建,便只能暂停。

一个月后,沈祥在商业协会筹集的粮食,陆陆续续的到位,有三十万石是直接购买的,支付了六十万两银子,十万石是借支的,明年需要归还十二万石。

这么一来,算是解了方原的燃眉之急。

方原是微感欣慰,招这些商人入户部,在经费、粮食筹集方面,效率显然要高于任用科举出身的官僚。

这次若换成京城朝廷的官僚来办事,绝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筹集到这么大量的粮食。

这帮官僚办事的流程必然是,先在朝堂之上天下苍生的高谈阔论的扯谈,强调黎民受苦,自己是如何如何的痛心疾首;然后就开始巴拉巴拉的强调一大堆的客观困难,筹集军粮之事是怎么怎么的难办。

当然,这些官僚强调客观困难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这些官员本就是靠着互相吹捧上台的混官,真的能力有限做不到;或许是想趁机给皇帝抬价,算计着从中能捞多少好处。

八十万银子能办成的事儿,估计会被这帮层层克扣的官员搞到一、两百万两银子。

崇祯就是被这帮孙子气得大骂文官人人可杀。

人人都是趋利的,方原是宁可采取在商言商的法子,多谈双赢互利,少来些表面上天下苍生,背地里的男盗女娼的勾当。

这些商人想要从中赚多少,一口价报出来,能不能成交,怎么讨价还价,双方挑明了来谈,然后一切按合同契约来行事。让给这些商帮一些利益,便能提高办事效率,远胜过在朝堂听官僚集团的瞎扯谈。

粮食紧缺的燃眉之急算是被方原化解于无形,根据福建各官府,当地锦衣卫发回的消息,当地受灾饿死的百姓加在一起不超过五千人。虽然因赈灾不及时,还是死了不少百姓,但是比之前预估的五万人以上的伤亡,还是要少了不少。

方原也暗暗松了口气,他这次却是大大的出了一回血,甚至连寝宫的修建也全停了下来。

在大批粮食发往福建、淮安府之时,方原点了名的福州、泉州、广州、肇庆等府的知府、分管账目核对的同知,甚至包括来南直隶对账的小吏也全到了凤阳,等候方原的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