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 经济特区

如今方原提出的要求并不算过分,完全是在江南人忍受的范围之内,或许有些愤青文人会出来在报纸上冒几句杂音,但会上街去反抗的,估计一个都找不到。

席本桢干脆利落的说道,“好,这个条件可以成交,还有呢?”

方原继续说道,“无论任何身份的百姓,都可以在经济特区正常经商,但需要一个合法经营的经商许可证。每一个许可证,根据经商收入的大小,需上缴官府一亩至十亩良田。当然,一切皆自愿,不愿做生意的,老老实实的守着田地过日子也行。”

这个条件既是方原控制经济特区的手段之一,也是解决江南土地兼并的途径。摄政王府将经济特区大量的土地收归国有,并纳入公田管理,民间势力纵然想造反,也没军备没粮,掀不起大浪。何况土地收归国有,再由王府来主持安排佃户耕种,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佃户利益的最大化,稳定基层农村,不至于造反起义。

而且根据民国的经验,城镇商业一旦发展起来,耕种土地谋生的大小地主会越发的贫穷。纵然守着一亩三分地,还不如经商的小摊小贩赚钱多。这些兼并了大量土地的地主,必然会转向去城市进行商业经营和投资,这么一来,必须交出手中的部分土地来换取经营许可证。

这也是方原思来想去,唯一能兵不刃血,还能收归地主大量土地,抑制土地兼并的法子。

既然方原不强求用大小地主用土地来换经营许可证,一切自愿,席本桢自然是无话可说,再次应了。

方原嘿嘿一笑说道,“既然精通商业运作的席家主应承了,那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区从此刻起就算成立了。席家主,商业协会的那些商帮,我也就不一一传达,一切交给你了。”

席本桢愕然望着他说道,“摄政王,如今我是赋闲在家,并未在商业协会任职,我哪里有资格去给他们传达消息?”

方原起身大笑着说道,“席家主,你是这个经济特区第一任巡抚。经济特区的一切筹备工作就交给你了,你当然是有资格的!”

方原能想到的折中方案,就是仿效穿越前的美国、中国,实行政经分离的定都方案。美国是分成了华盛顿、纽约,而中国则分成北京、上海。

行政运作与商业运作的环境、氛围是大不相同的,也没有必要将行政、商业拉娘配似的强行拉在一起。既然苏州的人文、风俗、环境适合经商、学习,就令苏州成为经济中心。

方原沉思了良久,还是赞同了席本桢的说法,更是补充说道,“席家主所言甚是,既然如此,商业协会的治所暂时就留在苏州府。我再将苏州、松江、湖州、嘉兴、杭州从南直隶、浙江独立出来,成立一个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区。”

席本桢愣了愣,方原所说的五府,其实就是全天下农业、商业最发达、最富庶的五府。若将这五府合成一个特大经济特区,那这个经济特区的田赋至少能占到全天下的五成以上,商税则占到七成以上。

席本桢一时不明白方原将五府合一的目的所在,忙问道,“摄政王,成立这个经济特区是好事,但目的是什么呢?”

目的?!

名义上的目的当然是发展市场经济,提高江南,甚至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终极目的当然就是收税,充盈国库,消弭财政赤字,使得政权长治久安。

方原呵呵一笑说,“在这个经济特区里,官府只负责行政体系、司法体系,税收体系的相关职责,其余经济体系的运作,官府原则上不参与,不干预。”

他见席本桢对这些现代名词还有些似是而非,又补充说道,“这个经济特区,将是一个以商业规则为主,官府管辖为辅的特区。这个经济特区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不违背大明律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多多缴纳田赋,商税。官府不会干涉你们商人任何的经营活动,只要你们如实的缴纳田赋、商税,没人会来敲诈勒索,利用潜规则来黑吃钱。”

席本桢一听方原再次提出对商人让利的举措,高效之余,却还是有些担心。所谓天下没有掉馅儿饼的事儿,方原做出这么大的让步,必然是有所求,迟疑的问道,“摄政王令官府退出对商业经营的管控,是要增加商税还是田赋?!”

方原不得不佩服席本桢的眼光,闻音而知雅意,但他却只说对了一半。

方原确实想提高商税,但却不是要加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