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有没有蜜饯刘澜不清楚,反正他是没有看到过,所以当他想到罐头且无法制作成功的时候就想到了蜜饯,而当他提出自己的想法后,很多人的反应都是一脸迷茫,而唯一有反应的孙邵也只是说起吴越春秋记载过越国曾以甘蜜丸酬吴国。
可见如果不是因为吴越春秋的文字记载,在座不会有人知道蜜饯,但同时又说明了蜜饯有出现过,只不过它的发展好像并不是很好,当然这也与南方生产力落后有一定的原因,如果蜜饯出自中原地区,可能现在早已风靡天下也说不定。
随即刘澜就专门去寻找愿意投资蜜饯的世家,虽然是小本买卖,但刘澜治下在轻工业上面落到实惠的士族们当然不愿意看到肥水外流,一个个争先恐后,而刘澜也就给了陈家,首先是他的家族已经整体搬迁到了丹阳,其次按职位排序,也该轮到他了,这样做刘澜也是给所有人一个明确的态度,保持耐心,迟早会轮到你们的,而不是让他们觉得只有与刘澜关系近甚至是那些早期跟随他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机会,毕竟似步骘和步家不还没有等到机会嘛。
蜜饯的生意不好做,因为之前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一门生意,但蜜饯的生意又好做,因为他和卖米卖肉的道理一样,只不过卖蜜饯是需要生产工序的,而之前生产蜜饯,因为糖业甚至是果品种类养蜂都较为落后,而随着刘澜入主丹阳之后,不假各种加大了各种果树的种植,更对糖业以及养蜂进行了大量的推广与扶持,尤其是糖厂,更成为秣陵新星的支柱产业,当然这样的支柱产业却又受到了交州的限制,所以刘澜对交州有用兵的想法,与盯着甘蔗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当然刘澜可没有想到他之前的推广居然算是帮着制作蜜饯完成了前期工作,虽然有点阴差阳错,但也因此蜜饯已经处在水到渠成的地步,因为果品和养蜂、制糖业在丹阳的快速发展,就算刘澜自己不提出来,民间也一定会有人研制。
产量过剩,自然就会有人去想其它的办法,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葡萄干在辽东的出现,不就是葡萄种植的面积太多导致产量过剩才出现嘛,第一茬买葡萄然后是制作葡萄酒,剩下的葡萄怎么办,最后就有了葡萄干、
而蜜饯虽然不等同于葡萄干,但他的生产工艺却也有着相似指出,只不过一个是自然风光,一个呢是将将新鲜果品放在蜂蜜中煎煮浓缩,然后制作而成,如今秣陵的蜜饯店铺有很多,而这样的店铺在丹阳甚至是刘澜治下也变得越来越多,而随着蜜饯的火爆,生产和制作蜜饯的工坊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不过要制作蜜饯可不是什么小家小户能承受的,就好像最常见的蜜饯,也就是最初在秣陵销售最好的糖渍蜜饯,就是要由果肉加糖共煮,而糖在秣陵的情况是非常紧俏的,因为销售价格偏低,但产量同样也低,所以除了日常的销售之外,能够供应到蜜饯工坊的非常少,而如果从交州购买,那成本价格又会高得离谱,所以卖蜜饯的店铺有不少,但生产蜜饯的工坊却不多。
刘澜对于糖业的渴求越来越高,但是当他以往蜜饯就此而饱和的时候,忽然丹阳居然又有了新的蜜饯产品,这类产品不再以糖色为代表而是以凉果为代表,而真正让他吃惊的是居然看到了还有的工坊生产出了只有后世才见到的果脯,毫无疑问,后者明显对糖的需求较少,所以不管是从当地糖厂购买还是从交州购买,就成本来说都比较低廉,但一样能够制作出味道不错的蜜饯来。
蜜饯销售火爆,很快便在丹阳风靡,而刘澜相信用不了多久,当商人们将丹阳的蜜饯带回到他们当地之后,和茶叶茶具风靡天下的情况会很快出现,只不过他们这次想要仿制的可能性就太低了,首先是果品种类太少,其次是糖业发展不高,远没有达到普及,最后则是制作工艺远不如秣陵成熟,虽然蜜饯制作简单,可关键是不论如何去做,都要有水果和糖作为支撑,要满足这两点的地方肯定有,但绝对不对,而且秣陵蜜饯已经抢占了市场,等他们能够达到秣陵蜜饯水准时,也不可能轻松取代秣陵蜜饯的市场地位,当然刘澜最害怕的是就现在秣陵这充足的生产力,等他们真的大量生产后,可能蜜饯早已不是什么高端产品,而是连普通百姓都可以随意购买的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