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他没有想到刘澜会在议事之时,用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将拳头收回来,再打出去,这个形容实在是太形象了,反正他是想不到的,但必须要说刘澜的形容是非常恰当的。
而方才和江东军的交战,其实就有点两军都已经挥拳出击,这时想要靠伸出的拳头去击败江东军,根本就不可能,但是如果把拳头收回来再打出去的话,那就一定能够重伤敌军,而正是有鉴于此,所以秣陵军才会后退,而目的就是要收回拳头,再打出去。
可以说江东军被黄忠这一记重拳彻底打乱了之前所有的部署,虽然没能一击毙命,但这一记着实击伤了江东军,黄忠虽然不敢保证一定能彻底消灭他们,但因为这一记重拳,他却可以笃定江东军想要撤退的难度加大了。
当然这只是相对委婉的说法,毕竟战场之上什么样的情况都会发生,他以前又不是没有遇到过眼瞅着距离胜利一步之遥,却被敌军突围、逃走甚至是反败为胜,这种情况在他身上发生过很多回,甚至在其他战场之上也经常出现,作为一员有经验的老将,他自然明白此刻绝对不能骄傲,要不然他就不会只是在心中说江东军撤退的希望不大,而是连撤退的机会都没有了。
黄忠优秀的领兵才能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他的指挥才能,虽然他在分兵上出现了一些错误,但这主要还是因为他知道分兵不会对最终的结果有任何改变,所以他才会这么去做,要不然以他的性格又怎么可能轻易冒险。
本来已经节节败退的秣陵军对他们进行了猛烈的进攻,攻势如潮,黄忠脸上终于露出了一抹微笑,他对自己之前的布置满意至极,如果他可以早些想到,并借鉴到本战之中,可能战斗早已经结束,而不会被托在这里这么长的时间。
黄忠甚至有种错觉,就好像秣陵军如同野兽一般仗着血盆大口正不断噬着江东军,就此一电,黄忠也该相信,这一仗的结果很快就会出现,也许连一炷香的时间都用不了,他们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江东军不断后退,孙召只能再次进行防御,收缩防守,并且拼死阻击,只不过他可没有这么大的信心。也难怪他愁眉不展,毕竟刘澜当时在回来的船上和他们二人商议之后,还又在议事的时候进行了眼睛,最终刘澜成功说服了众人,而接下来军师府的智囊们开始了对战役的整体部署和安排。
计划非常的周密,虽然最终的结果可能有些出入,但最终的结果来看,却是极其完美的,而作为最初的参与者黄忠当然清楚刘澜收拳的打发有多恐怖,此刻他更是活学活用,用在了对付江东军的身上。
作战计划是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证明的,而这一次更是正面了收拳出拳在作战的时候同样有着非常恐怖的效果,最少黄忠现在不就是靠着收拳的方式扭转了战局,至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就不好评价了,但是如果能够顺利的话,一炷香的世家取胜还是很容易的。
但他却忽略了一点,这个时候他表现的越恐怖,江东军就越是跟你拼命,道理很简单,他们已经没有了后路,就算有,那也是击退秣陵军之后的事情了,所以他们不管秣陵军的攻势多么犀利,此刻唯一能够解决的办法就是死守和停战,后者肯定是没有任何希望的,至于前者,拼命虽然是完全和坚持,这个时候谁还能估计那么多,就一个念头,哪怕是战到最后一人,也必须咬牙坚持住。
所谓不成功便成仁,此时的江东军就只有执行,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他们也要坚持下去,目的就只有一个,能够安全的撤退或者是干脆取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