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这“廿四生肖”,还是……“迎客”吗?
官方有说法,此曰“十二生肖送客去”。
嗯,对于由马尾出闽江口的“客人”,这十二生肖的次序,并没有发生变化,还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迎客,送客,介个……
继续上溯,到了闽安江峡——
咦,怎么又是廿四石台、“廿四生肖”?
过闽安江峡,不出意外的,两岸遥遥相对者,还是廿四石台、“廿四生肖”。
这个——
呃,这个,还是“迎客”、“送客”吗?
当然是啦,中国人民热情好客,“迎客”,必“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仅“欢迎”一次是不够滴。
同样,“送客”,也要一送再送、一路相送,仅“欢送”一次,也是不够滴。
关于这九十六座红色动物雕像的用途,泰西人有很多的猜测,有人认为是标志水位用的,有人认为是航标——标志暗礁用的,还有人认为是宗教用途——祭祀、“镇水”啥的,可是,官方曾经郑重其事的“辟谣”:
“十二生肖迎客到”、“十二生肖送客去”,纯属“观赏之用”,并无任何实际用途,不可将之作为航标或水位线使用,不然,“一切诖误,后果自负”。
然而,“十二生肖”真的没有任何“实际用途”吗?
整个“闽江防”的规划、建设,摆在第一位的,自然是要解决最致命的射界问题。
射界问题,主要存在于最狭窄、也是最重要的两个江段,一个是长门、金牌江口,一个是闽安江峡,于是,在新建、改建、扩建上述江段沿岸炮台之时,定下了三条原则:
第一,主要炮位的朝向,应为左、右两个方向,而非原时空那样的垂直于航线,即正对江面。
原因很简单,敌舰队不论是自江口“破门而入”,溯流而上;还是自马尾“夺路而去”,顺流而下,都是从炮台的左、右两端冒出头来的——总不可能潜行于水下,到了您的正对面儿,才在江心一跃而出水面吧?
第二,派出船只进行模拟,一俟炮台进入船只之视野,船只必须同时进入主要炮位之射界——这两点,必须完全同步,不能有任何的时间差。
在炮台对船只、船只对炮台的观测条件——主要是光线条件——基本对等的情况下,炮台进入船只之视野,船只进入炮台之视野,必然同时发生,则上述规定意味着,炮台对船只之“视野”,必须等同炮台对船只之“射界”。
这一条,是不能打任何折扣的死规定。
原因也很简单:
江面狭窄曲折,不论军舰还是炮台,都一定是先进入对方的大口径火炮的射程,再进入对方的视野的,而军舰远距离攻击炮台,不存在任何射界的问题,也即是说,对于军舰来说,一俟炮台出现于视野,便可以发动攻击,若炮台之“视野”不能等同于“射界”,就无法还手,就只能像原时空那样子,甘当军舰的靶子了。
第三,炮台诸炮位之弹道,尽量做到“立体”、“交叉”,即,尽量使同一敌舰不同部位同时被弹。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毕竟,如前所述,不比海面辽阔,江面狭窄曲折,主要的射击方向,又不是炮台的正面,而是左、右两个侧面,射角很小,再高明的设计师,也未必能够足餍彼时的关贝勒的“立体”、“交叉”之求。
不过,不论长门、金牌江口,还是闽安江峡,都是两岸夹江——俺们在江对岸,不是还有炮台吗?两岸配合,火力之“立体”、“交叉”,总该是办的到的吧?
这个,呃……是的,是的!
以上三条,针对单个的炮台,除此之外,“闽江防”还有一个炮台群的问题,而该问题,主要存在于闽安江峡。
闽安江峡江段较长,原时空,江峡两岸炮台数量众多,可是,分布的十分散漫,彼此距离甚远,无以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