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就听张炳安继续说道:“下官告个罪儿,这东南的倭寇,实际上便是这东南士族的内耗,故此大明立国至今,历朝多有征剿,却是野火烧枯草,烧之不尽。前些年焦侍郎南下备倭,也没有个好办法,只能以备倭都司应付,却是换汤不换药。”
焦宏现在是朝廷里的大拿,张炳安搁这儿说他的闲话,要是被知道了,肯定是要吃挂落的,但是这话只有杨善听到了,就没什么问题了,毕竟他们是“自己人”。
眼看着杨善的脸上露出了思索的神情,这张炳安继续说道:“虽说杀人的是魏国公的嫡子,可是这做主官的,却是他杨戬杨尚荆,土生土长的福建人啊,今时今日尚不见杨尚荆收手,保不齐……这建安杨氏已经算是说通了某些个士族,默许了他这行径的。”
张炳安根本就没说战绩的事儿,战绩这东西最特么不靠谱了,有良心的加上几百个脑袋,没良心的翻一番,胆大包天的直接就是几倍的往上加,不过这也有个度,就是肯定是打了胜仗,而且真的剁了不少脑袋。
杨善顿住了脚步,点了点头:“炳安所言甚是,老夫险些忘了这一茬。你我虽是京师之人,可这东南的情势,到底也是了解些的,那还上真倭寇能有几个?斩杀个三千,便算是斩草除根了,如今绞杀了如此之多,可贼势依旧,只能说……他杨尚荆得了东南士族的默许,开始清理一些小股的假倭寇了。”
这个年代,南方士族的力量还是碾压北方的,虽然说科举有个分南北两卷的规矩,然而吧,师资力量、家族积累等等一系列的差距摆在那,没有闻一知十的能耐,北方人还是要差一些的,毕竟你连个卷子都做不好,谁还敢指望你能干成什么大事儿?
既然杨尚荆已经得了东南士族的支持,最次也是默许了,他杨善在这儿拦人家一下,那不是平白地遭人怨恨么?前一阵外朝传出风声了,打算给他这个鸿胪寺卿弄个礼部左侍郎,从正四品升到正三品,以表彰他这么多年在外交战线上的功劳,这个时候再出昏招,这个风声可就真的容易变成风啊。
所以他笑着点点头,拍了拍张炳安的肩膀:“炳安所言甚是,老夫险些误了大事啊。”
第三九九章
千里当官只为财。
换句话说,只要能捞着钱,能舒舒服服地捞着钱,能舒舒服服地捞着他妈的大钱,谁还管其他的?别说民族资产阶级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了,就是封建地主阶级,他一样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总体来说,都是垃圾。
所以杨尚荆往鸿胪寺去的文书,就被悄默声地扣住了,连内阁都不知道这事儿。
毕竟吧,虽然鸿胪寺卿杨善杨思敬也姓杨,但是呢,他是京师大兴人,和建安杨氏那个杨不一样,哪怕是一笔写不出两个杨字,哪怕是五百年前是一家,现在的大兴杨家也和建安杨氏搭不上边儿。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啊。”杨善抖搂着手上的文书,是这么说的,“杨尚荆以少詹事之职代三府备倭事宜,却又想掌联通外夷之职司,若是捅到了朝堂之上,难免又是一番厮杀,平白乱了如今的大好局面。”
杨善其实也是羡慕嫉妒恨,他这个鸿胪寺卿虽说沾了礼部的边儿,清贵得紧了,然而他这一路升迁的速度和杨尚荆比起来,简直就是自取其辱,从永乐元年开始在鸿胪寺装逼,狂喷四夷都是傻逼,博了个“雄辩”的名头,然而这能顶个卵用?仁宗元年的时候,给他封了个鸿胪寺卿,然后他一直到现在都没动地方。
巴拉巴拉手指头,这特么都快二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