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不久,周取代了西魏,杨忠自然是周的开国元勋,地位日隆,官至柱国大将军、大司马,爵封隋国公。
按理说,杨坚出生在如此显赫的家中,他的前途一定是一片光明。
可事实上,杨坚出生后的日子却颇不好过,这一切都源于他那与众不同的容貌。
杨坚的夫人吕氏生下杨坚时,“紫气充庭”,有个从河东来的智仙尼姑对吕氏说:“这个孩子不是凡人,不能在凡间养。”
于是,尼姑把他抱到庙里一个别院躬自抚养。
吕氏有一次来到寺院,抱起小孩,发现小孩头上长角,身上长鳞,又惊又怕,把小孩丢在地上。
杨坚出生后不久,父亲杨忠就又踏上了南杀北战的征途。
自从那次受了惊吓之后,吕氏每想起儿子头上长角、身上起鳞的样子,浑身就止不住起鸡皮疙瘩,虽然智仙尼姑说过儿子将来是龙凤之人,但吕氏总驱逐不去内心的惶恐惊惧,如果不是想念得实在受不了,她很少去寺院别宅中看望儿子。
从哇哇落地,到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杨坚都是在智仙尼姑的一手抚养下慢慢成长,很难见到父母一面。
没有双亲温暖、没有儿时玩伴的童年生活对杨坚来说是非常孤独、落寞而无趣的。
每天面对的是清冷的佛寺、泥塑的菩萨、脸色呆板无情的尼姑,每天听到的是毫无生趣的晨钟暮鼓声、枯燥晦涩的诵经讲道声、以及单调乏味的洒水扫地声,很少有人与他逗乐,很少有人与他玩耍,哪怕是做一个简单的游戏。
这种童年生活,养成了杨坚沉默寡言、深沉孤僻的性格。他身边唯一亲近的人也就是智仙尼姑,除了她,很少有人能与杨坚亲昵狎玩。
杨坚五岁那年,父亲杨忠为他请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博学杂家来给他当师傅,教习杨坚念书识字、琴棋书画、骑马射箭,一心想把杨坚也培养成文武全才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