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日报》的影响越来越大了起来。许多酸腐的文人也看出这报纸能将文章传播到京师每一个角落。这可是提高名声的大好机会。而且文章被采用后还有一贯铜钱可拿。许多人都主动将文章送到报社来请求刊登。包拯也就不用再为没有可刊登的文章发愁了。而且《东京日报》上刊登的的文章水平越来越高了。
包拯要做的只是每期的时候抄一段《西游记》勾引着读者继续盼着看到下一期的报纸。
几期过后,包拯不客气的在报纸的最下方为自家的包氏钱庄和冲云烟花店打起了广告。
“这有用吗?”公孙策对于做生意是一窍不通。不知道包拯为什么要这么做。
“通过报纸的宣传,我们的店铺可以吸引来更多的客人。能够赚到更多的钱财,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报社能坚持的更久。而且这个宣传的位置会越来越值钱,你在报纸上发布一则声明,报纸上将长期刊登广告文章,以便为店铺做宣传。根据内容的不同报社要收取一定数量的费用。”
“会有人花钱来求我们登刊介绍他们店铺的文章?”公孙策对此有点儿不相信。
“一定会有的,等我们的报纸名气越来越大,宣传的文章收费会更加贵。我们的报纸能长期做下去最后赚钱主要靠这个版块了。”包拯当然知道广告的威力。
公孙策听了包拯的话不断的对报纸进行改进。《东京日报》一时在京城之中大火,每日送出去的报纸数量大增。这也难怪,白送人东西,想不火都难。
《东京日报》传播到了开封城的各处,在这读者中间有一位老翰林王瑜,王瑜在第一次看到报纸的时候只是一笑置之。不过他想知道那只猴子最后怎么样了,于是让仆人每天都领报纸送给他。
看过几期《东京日报》之后王翰林觉得有必要指导一下这个写文章的人。因为他觉得开办这个什么报社的是个好人。拿着自己的钱收文人的稿子,给了文人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所以不能让他好心办了坏事。
有了这个想法就想去实施,翰林王瑜在下朝之后换了一身便服,独自一人,连随从都没有带,慢慢的走到了东京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