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多少代的农家汉,也许最开始还不熟悉,但是多忙碌一下,身子骨就顶得住,从帝都带来的猪油配上米饭,就是世界上最好的补充食物了。
工作渐渐也有了起色,虽然由于越南同时有过百的种植园开工,而那些一无所有出来打拼的汉子事实上劳动效率不低,而大家一起卖木头,导致售价下降,不过李达康亲自过问后,所得的收入还是足够养活这些人的支出了,甚至还有富余。
按照农场要分散经营,对冲风险的要求,第一个选种的是甘蔗,其次才是咖啡和香蕉。
不必走什么日本式的所谓精细农业,反正地皮大,足够肥沃,不必好像北方那样开垦生地需要花费巨大,因此三十名劳工继续清理树木,五十人搞好种植,还抽出十个人开始搞了养殖,其实就是放养鸭子吃各种虫子,还有十人忙着杂物,农场终于开始像模像样了,起码李达康也点点头,说了声像样了。
当然了,没有付出是不可能的。
在死了第五个印度首陀罗后,晚上终于出现了异状。
对于这些劳工,樊拯拯还是珍惜的,饭都吃饱,每天有休息时间,临来之前有人专门给他讲过人一次劳动的时间不能超过多少,太阳太高了就休息,而为了防止疫病,也是吃过一些驱虫药什么的。
但还是架不住会死人。
南洋劳工的住所花了心思设计,都是间隔开来,甚至每个组也的印度和南洋人参半,为的就是防止两边串联,而竹屋彼此有间隔,到了晚上那么一锁,谁也出不来。
但凡事总有意外。
樊拯拯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许多活计,需要这些北方来的人也参与进来,好在已经越来越少,而卖掉木头所得的收入足够支持今年的开销了,下面就是开始生产,不过,一个劳工就要花十两银子啊,也就是说,还没有回本呢,资产负债表里就少了很重要的一项财产,正郁闷呢,就听到外面有吵吵嚷嚷的。
“有黑鬼跑啦,快去抓人!”
大晚上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樊拯拯没敢直接冲出卧室,而是瑟瑟发抖着,昨晚几位叔伯似乎喝了酒,吃着小菜,过了一日,本地的米酒还算便宜,足够他们食用。
不过,他似乎想到了什么,临行前,姐姐似乎出现,对他叮嘱了一些什么,还塞给他这个东西。
一把左轮枪。
终于还是冲了出去,却是乱哄哄的,不知所谓。
倒是有人朝天开枪,为了防止发生武力翻转的情况,因此给这些人的枪都是单发式设计,每个人最多带着十发子弹,这已经是足够的武力了,毕竟他们要对付的也不过是劳作终日的黑皮而已啊。
“怎么回事。”
“竹子被挖开了。”
奴隶话题是绝对的敏感词。
农业生产是一个利润很难高,但又至关重要,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基本资源至关重要的元素依赖程度很高,而且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后世的工业国,几乎没有不反哺农业,对于农业生产进行补贴,原因就在于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从最上游的种子,化肥,到采摘,包装,贩卖,这条产业链漫长而利润率低,毕竟他的消费者,基本上就是人口乘以消费能力,而最大的问题是,一个拥有一百亿财产的富翁,吃的未必有一个月薪三千的穷鬼多,更何况到了那种消费水平,基本上也不会碰中国的食物,讲究的是从头到脚的衣服都要外国进口,吃的盐都要某个海岸线上的白种人收回来的。
而对于农业技术,难度也异常的高,需要的可不仅仅是力气活,起码大棚技术就不是高中生可以掌握的,而这些培训,起码目前来说只能由长老进行。
当然了,作为一个巨大的农场体系,樊拯拯最先做的,却是利用发下来的铁丝,构筑了一个围场,以示这是他的地盘,从目前来看,倒也不错。
之后就是选定种植区域还有生活区域,李达康倒也不会食言,将大把的物资优先配置给了樊拯拯,甚至第一批来自印度某地的原料也趁此而来。
事后李达康才了解到,为了这总价值不过几万两白银的“小生意”,可着实玩了一把“国际合作”,原本剑拔弩张的各国在印度通力合作,利润分享,无论是尚在襁褓中的印度东印度公司,还是强横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葡萄牙人倒不是为了这区区几万两白银而贪心,而是他们终于找到了中国人的贸易交易点。
几十年来,这些红毛人花费了无数精力,来研究中国市场的特点,无奈,中国人对于各种外部产品的需求真心不高,无论是衣食住行都没什么用处,这个时代的中国人还是非常传统的处于“玉崇拜”阶段,对于他们掠夺来的宝石钻石等东西毫无兴趣,衣服人家有自己的丝绸,除了南洋一些新鲜的香料,居然是毫无兴趣!
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到1840年,中国都是当之无愧的白银黑洞,虽然这黑洞当的有点丢人,也没有发挥出自己金融特点,但是最起码是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的!
而在之后的一百年,也就是1840年直到1949,中国以惊人的诡异从一个白银储量大国变成了贵金属稀缺国,直到最后一刀,最后的几百吨黄金被掠夺走后,从此这个国家的经济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一点点自己艰难爬行了。
但现在来说,中国出口的产品是这些洋人难以拒绝的,在彻底将印度的敢于反抗的土邦主杀光之前,英国人还无法把印度变成自己的茶叶、鸦片种植地,而丝绸和瓷器的仿制技术,也只有到了“我大清”时期,农民在被东南亚几十年一次的屠杀,和“我大清”的温柔统治下毅然选择了外逃,也就彻底将丝绸和瓷器技术外流了。
中国的造纸术使得白人完成了文艺复兴,中国的种茶技术使得英国人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原始积累,真是德行满满的我大清啊。
而现在,中国大爷们居然带着点不好意思,询价他们东南亚和非洲的那啥到底多少钱一个……
这年头三角贸易尚未开始,但已经是最正常不过的生意,任何哪怕最文明的绅士也不会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候有任何罪恶感的,实际上欧洲一大堆商人就靠这个发财呢,另外非洲一大堆国王酋长也都以这个为经济支柱呢。死了什么的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罗马人千年之前就这么干了,现在奥斯曼人也在这么干,所以长老们的要求一点不过分,唯一的问题是从成本角度这并不划算。
当然了,樊拯拯哪里知道背后的曲折,更想不到那些可怕的红毛鬼这一单生意背后的玄机,他只知道,姐夫们为了这些黑不溜秋的家伙花了一千两的白银,那是多少钱,樊拯拯是没有概念的,但绝对知道是一笔巨款。
托马斯一路从澳门经人指点到了鸿基,总算完成了最后的交割,这次他的运气不错,那些看起来瘦小而病恹恹的家伙居然只死了十分之一,算是不错了,当然也与运输距离不大有关。
打开中国市场。
一听这个词,就可以让任何一个商人每一个细胞都发欢儿一样的嚎叫,这可是有几千万乃至过亿人口的大国,哪怕每人的衬衣下摆长上一寸,也足够让这些商人跑断腿,这个时期的商人们自然还不可能开办什么纺织厂,而是将印度土布的外销权拿在手里,赚取最高利润,当然了,东亚大陆最大的贸易点,中国,却是对此不屑一顾。
其实很简单,印度人虽然看起来奇葩,但如果仔细看一下他们是地理位置,就很容易看清楚了。
四周都是高山的封闭型地理,大面积平原,耕地面积可以比肩中国,而其后炎热到可以烤化鸡蛋,因此他们的饮食和卫生习惯也都屈从于这个现实,看在后世的人眼里自然奇葩的很,但在那个地带却并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