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伯俙在看到赵祯思绪飘远的时候便在一旁默默无声,整个燕云已经回归大宋,官家完成了太祖的夙愿,可谓是江山一统,但官家征伐的脚步不会停下,现在的蔡伯俙早已今非昔比,随着蔡记的越做越大,蔡伯俙发现商贾和土地分不开,每当大宋的土地拓展的时候,商贾便也会拓展,相应的,国库的税收便跟着水涨船高。
官家开发荆湖之地,给大宋带来了广袤的农田,而岭南之地出产的粮食更是可以供给整个大宋,连蔡伯俙都没想到岭南的土地居然那么容易种植稻米,而被大宋征服的南海诸国更是不用说,随手撒一把稻种,便能自己在地里生根发芽,根本就不许要人打理,难怪那些岛民如此懒散,整天好吃懒做,被大宋军队一击即溃。
这样的土地在大宋百姓的手里定然能成倍产出粮食,大宋已经开始向那里移民了,占据下整个南海诸国也不需太多的人口,只从沿海百姓中抽取便可。
那里的水果甚至可以晾晒成蜜饯运到东京城贩卖,价格可是不便宜,听说去了的商人发了不少财。蔡记在那里的分号每年赚取的钱财就不在少数,大宋百姓虽然劳作幸苦,但也会享受,花销自然不低。
君臣两人回过神来,赵祯指了指大同府道:“朕拿下了大同府,你便要负责把这里变得和大宋一样繁荣,大同府地理位置特殊,北接辽朝,西邻党项,可谓是互通西北之地,往来的商人定然不再少数,一定要把这里变成一座重镇,也要把这里变成商贸繁华之地!”
蔡伯俙点了点头,好像一直是这样,官家拿下一块地方,自己便开发一块地方,商贸的繁荣会给大同府带来一系列的好处,道路会变得越来越好,四通八达,也更容易补充驻军和物资。
蔡伯俙回想一下,官家好似一直都用这种方法使得所有被征伐的地方都能快速稳定下来,毕竟相比抵抗和流血,百姓更喜欢安定的生活,官家拿下析津府后,析津府除了辽人贵族,其他人并未抵抗,这还是被辽人经营许久之地都是如此,何况其他地方?
连蔡伯俙都能看的出自己打算迁都,赵祯稍稍有些尴尬的说道:“你说朕迁都有戏吗?”他也只能对蔡伯俙才露出这种询问的态度,在其他人面前他可不会如此,必当是强硬的,否则让人觉得此事还有回转余地。
蔡伯俙稍稍想了一下,随即反问道:“官家觉得非迁不可?”
也只有蔡伯俙敢这样当着赵祯的面提出反问,他其实并不是个唯唯诺诺之人,和赵祯在一起时间长了,早已学会独立思考,并不会拼命迎合皇帝,这正是赵祯所需要的。
稍稍点头,赵祯正色道:“迁都之事势在必行,你也应该能看得出迁都对大宋的好处,草原之患不除,朕心不安!”
蔡伯俙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那迁都便是必须为之,即便朝中有人反对也当迁都析津府,陛下之思臣以知晓,臣觉得镇守草原最好的方法便是让草原成为我大宋的跑马场,让草原与大宋连在一起,成为我大宋触手可及之物。”
赵祯点了点头,看来蔡伯俙也发现了解决草原之患最根本的方法,迁都镇守乃是上上之策,自古以来草原都是中原王朝的心头大患,历史上的历代王朝也都在和草原作斗争,但赵祯知道,唯独俩个王朝的草原之患小之又小,即便有所骚动也被很快消灭在萌芽之中。
一个是明朝,一个是清朝,而这两个朝代唯一相同的地方都是定都北京,对待草原民族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天子守国门,这是一国之君该做的事情,把一国之君放在疆土的门户,敌人入侵第一时间便会让君王的安危受到威胁,那国家自然要奋力御敌与国门之外。
现在的大宋不光收回了华夏的基本领土,还占下了奉圣州这片塞外养马地,可以说按照如今大宋的国力,只需稍稍休整几年,便完全支撑的了赵祯进行两场大规模的远征。
赵祯不会让大宋征伐的脚步停止下来,因为特殊的文化理念,因为高高在上的心里,因为各种各样的羁绊,汉家王朝的征伐脚步与统治时间基本上成反比,统治的时间越长,征伐的脚步越僵硬,举步不前不说甚至还会后退,让出大片所谓“不需要”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