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陈宜中已经从热血青年的书生变成中年油腻大叔了,已经渐渐跻身于实权人物之列了。
拥有一定的功名,而且还地方从政的政绩,再加上在高层权力机关的历练……还有性格上的磨炼,他已经具有接贾平章班的能力。
当然,他的名声还不够……贾平章害怕他镇不住留梦炎那样的老家伙们,尽管他也已经是个老家伙了,已经七十二岁了,整天浑身疼。
天天靠着吃流求岛出产的柳精片来提神镇痛。
张安国国王早早就注意到他,每次送礼给贾平章时,为了不引起他的警惕,常常通过其它的方法和方式再给他送上一份。
武有法可,文有陈宜中……这便是联邦帝国在大宋政府下一代接班人中寻找的适合充当合作者的对象。
联邦帝国不需要他们出卖大宋政府的利益,只要他们能接受联邦帝国的理念就行。
但是,这次迁都之后,两个家伙都没有提出收复北方领土的建议……这一点让张安国国王颇为失望。
远在天竺地区的吴大鹏都寄来一封信,提到了大宋的这次迁都。
吴大鹏认为,大宋政府眼下只要不出昏招,再给联邦帝国三到五年的时间,我们就有能力把鞑靼强盗永久性地赶出去。
东面,让他们滚出乌拉尔山与乌拉尔河,去和斯拉夫人杂居去;南面,让他们去中东地区,使他们与突厥人、波斯人、回回人杂居去。
等他们搅乱了一切以后,我们再去收拾乱摊子。
当然,这前提仍然是大宋政府不能出乱子,而且侧面要支持联邦帝国……大宋可以联金灭辽,可以联元灭金,那么没有理由不可以联商灭元。
我们对大宋没有领土要求,没有经济要求,更没有权力要求……只要大宋还保持重商开放的老传统就行。
我们可以用公平的贸易得到我们需要的人力与物资,可以销售我们的各级产品……眼下来看,只有大宋才有能力大规模购买与使用我们的奢侈商品,也有能力消化我们过剩的低级产品。
所以,没有必要催促他们北上征战……当然,我们也不急。
真正急的应该是鞑靼强盗们。
ps:感谢书友18041、18012的打赏。
大宋迁都北归还应该有更深刻的内涵。
在政治意义上说,这算一次强势回归了,也许说明他们对北方有意。
大宋政府上上下下不是不知道新汴京城作为都城的缺点。
不管是哪个朝代,一个国家选择首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首都需要位于交通枢纽处,这样既有利于对全国的政治控制,同时又保证对首都的经济供应,并且首都的地理位置需要适合防守,要能方便地抵御外部的侵略行为,最后首都附近要有一块能生产粮食的平原,以保证首都粮食供应。
大宋建立之后,定都汴京。
但当时的赵匡胤经常有迁都的想法,因为汴京这地方非常不易于防守,周围都是大平原,打起仗来四面可以直接受敌,因此很多人认为应该迁都到洛阳,最好是选择有山川之固的长安做为首都才是正解。
从军事防守上看,长安的确是最佳的首都建都地,几乎四面都是高原,东有黄河天险以及易守难攻的潼关天险,也就是函谷关,东南是武关,西南是大散关,西北是萧关,内部的关中平原自然条件好,粮食供应充足。
长安位于四塞之地,易守难攻,进可攻,退可守,防守得当的话,外敌根本无法入侵。
可惜的是,长安与洛阳在唐安史之乱之后,均遭到了很大破坏,几成废墟之地,大宋先前的建设能力极差,无法也无力大规模重建。
而当时的汴京位于水陆要冲,交通便利,在漕运上则已无黄河天险,大大缩短了与江南的距离,通过汴河运来的漕粮足以维持汴京百万人口的生存以及整个大宋政府的运转,因此大宋开始在汴京建都也有一定的考虑。
然而可惜的是,汴京是一个易攻难守平原之城,先前大宋被迫南下也是因为都城汴京被攻破导致。
想想看,基本没有攻城能力游牧民族都能攻破它……只能说是这真是奇葩的历史事件。
大宋南下之后,与金对峙的大宋本应该选择建都南京。
南京既在富庶地区之内,其地理环境又前据大江,南连重岭,凭高据深,形势独胜。
自诸葛亮说“金陵,锺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以后,历代帝王更是认为南京是最合适做首都的地方之一。
但当时的宋高宗却躲到更偏安的杭州,这种定都策略显然已经完全放弃了收复北方领土的考虑。
然而现在是风水轮流转了……但是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吧,大宋选择了重新回归汴京,这个态势很明显有收复北方失土的意味。
在张安国国王看来,大宋上下只是似乎有了进取心……但是这只是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