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叹早茶

顾依依站在几位老人的后面,看着门前柱子上雕刻的当代书法家秦咢生手书民国时店家用二十块大洋征取的典雅长联:

上联为:陶潜喜饮,易牙喜烹,饮烹有度;

下联为: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这副对联借用了四个典故:陶潜喜饮,易牙喜烹,陶侃惜分和夏禹惜寸。

不但把“陶陶”两字分别嵌于每句之首,使人看起来自然、流畅,而且还巧妙地把茶楼饮茶技艺和经营特色,恰如其分地表露出来。

六点钟,茶楼开始营业了,顾依依跟在几位老人家后面,上了二楼,找了个临窗的座位坐下。

先向服务员点了一壶铁观音。

然后从陆续推来的点心车上拿了虾饺、干蒸烧卖、叉烧包、流沙包、豉汁凤爪、蒸排骨,顾依依考虑到自己只有一个人,万分不舍地罢了手。

服务员则利落地在她的点心卡上“小点、中点、大点、姐姐、特点、超点”相应的栏目后面盖上蓝色的小戳。

顾依依是极爱吃虾饺的,夹起虾饺就咬了一大口,里面的三只大虾仁鲜爽弹牙,非常可口。

美味的结果就是顾依依一口气吃掉了一笼四只虾饺,才容得空端起茶杯喝了口茶。

就这一会儿的工夫,二层的座位已经坐了一半的食客。

因为是星期六的早晨,食客多以老人为主,还有一些吃完早茶之后直接去上班的中年人。

茶楼之内,大部分本地食客的早茶都是传统的“一盅两件”。

还有几位老人家已经展开随身带着的报纸悠闲地看了起来,这是要在此度过上午时光的。

鲜香爽口、肥美不膻的干蒸烧卖,甜而不腻的叉烧包,微咸的蛋黄流沙和松软面皮完美结合的流沙包,红香酥软、入口即脱骨的豉汁凤爪,骨香肉嫩、浓香惹味的蒸排骨让顾依依吃得畅快淋漓!

茶楼已经坐满了食客,耳中听着周围此起彼伏的交谈声,大多是家长里短,偶尔是些说得极为隐晦的“生意先机”。

顾依依有些无奈:“沈姐,我不会有什么事儿。”

“倒是你穿得这样漂亮,天晚了才不安全。”

沈姐被直白地夸奖了,有些自恋的她知道在这里不能大笑,却也是满脸微微陶醉的微笑。

一不留神就被顾依依侧身走了过去,很快走出了穗市酒家。

等她回过神,追到饭店大门口,顾依依早已经没有了踪影。

跺了下脚,说了句:“怎么走得这样快!”沈姐就回了自己的座位上接着和阿春吃晚饭。

岭南地区这个月份正是多雨的季节,顾依依下火车时,还是一片晴朗,此时却飘起了雨丝。

这里可不会像江南一般烟雨濛濛,雨丝转瞬间变成雨滴,雨势越来越大了。

顾依依正走在上下九路上,立刻躲进了长长一条街的骑楼下。

骑楼最早起源于二千五百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

骑楼是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由从南洋返乡的华人在华南沿海的侨乡建起了这种极具南洋风情的建筑。

后经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建议穗市兴建类似骑楼的“铺廊”,才有了穗市的西关骑楼!

顾依依在骑楼下放慢了脚步,看天气这雨一时半会停不了,她原本想着接下来去军区大院拜会一下金副司令,然后借用电话给师父和爸妈报个平安,再在附近找家旅社住下。

现在看来,计划不如变化快了!

顾依依探出精神力,“看”到在街尾竟然有家私人的家庭旅馆。

现在还不允许有个人做买卖,但大运动已经过去了两年,国家也正在努力进行经济建设,有头脑、心思活络的人就会想办法偷摸挣些钱贴补家用。

顾依依看到的是一户人家,室内面积不小,有一百多平方米,四间卧室。

房主那对夫妻是精明人,在半个月前遇到来穗市游玩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