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1章 经济繁荣(感谢诸神大大打赏)

尤其是这松茂肥皂,出售给欧洲的王室贵族们使用,遭受到他们的热烈追捧,即便是一小块肥皂的售价达到同等体积纯铜价格的地步。

根据去年统计,总部设立在广州、在各地拥有3大制皂工厂的松茂肥皂公司,每年的产值达到700万圣元,净利润估计超过500万圣元。而此时,才刚刚起步的自以为是全世界第一的英国利华兄弟制皂公司,每年的产值还不到5万英镑。

而泉州府商贾黄奕柱,则更是恐怖了,不过,种种迹象表明,他开设的日兴糖业,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一个庞大的糖业帝国,是由许多南洋以及福建商贾联合集资兴办。

泉州、南宁、琼州、漳州等地的甘蔗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特别是吕宋岛和爪哇岛被中华帝国占领之后,因为移民政策和南洋公司的逐渐转型,甘蔗产量越来越多,南洋公司用来榨糖的原料需求却越来越少,黄奕柱抓住这个机会,先是在家乡泉州召集同乡集资兴办一家日兴糖业公司,正好因为铁路修建成功,泉州通往内地的江西、北面的浙江甚至通过这两个方向通往整个帝国各地变得方便快捷无比,蔗糖因为便于运输,一下便深入帝国内地开始销售起来。

而后,中华帝国击败英国远征军,欧洲战场和美洲战场的主要战争都全部平息了下来,世界进入静悄悄地发展阶段,这段和平时期,让世界糖价大涨,毕竟,欧洲人喝咖啡多半都加一些蔗糖。正是这次大涨,让黄奕柱的日兴糖业一下崛起。

各地商贾都纷纷投资,黄奕柱也治理有方,将日兴糖业迅速拓展,连续在各大甘蔗产地增建了数家制糖工厂,并继续推动百姓种植甘蔗,这样没几年,日兴糖业已经成为一家糖业霸主,连最早发展糖业的南洋公司都在这一块无法与日兴糖业叫板,每年蔗糖的产值,便达到上千万美元。

而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轻工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百姓的消费,在让百姓生活改善的同时,让帝国本就不多的城市流民,都进入工厂之中,甚至,这些与轻工业相关的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帝国进入一片经济繁荣之中。

中华帝国的日用品等轻工业,也广泛发展起来了。

帝国立国十一年多以来,朝廷主动发起两个五年计划,而这其中,最为核心的,除了军工工业、采矿冶金和铁路等交通新建之外,民用工业等实业的兴办,成为其中的重点。

朝廷和各地的地方官府纷纷出台兴办实业、鼓励融资投资等措施,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实业,进行投资,不断减轻各类税收,加上交通的不断完善发展和民间的富裕、劳力的充沛,提供了工商业发展的良好土壤,整个中华帝国的工商业,特别是民用工业,纷纷进入高速发展的繁荣期。

而且,因为朝廷的土地制度,加上圣肥的使用和领土的增加,大为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有了余粮,朝廷又定好了最低和最高粮食价格,每年收购大量的粮食轮换着储备,价格就在那里,这样一来,各地地方官府的乡绅越来越发现囤积土地还远没有投资实业划算。

有了余粮的百姓,经过了数年的减税,少量人手中开始有了余钱。这些拥有余钱的人比例虽然很低,一个村落,也就那么几十户人家或是几户人家,但架不住中华帝国庞大的面积和人口基数,手头上有些钱的百姓绝对数量却是不少。而且,随着发行的圣币这种可以替代银币的纸币流通,修建铁路、在厂矿里做工的民夫工人也越来越多,民间的货币慢慢地积聚得也越来越多了起来。

有了闲钱,而且大多数还不是可以长久保存的银币铜钱,自然内部消费和投资也开始多了起来。而这两样,无一不促进着帝国的工商业发展。更何况,随着帝国的海外地盘和殖民地越来越多,外销一直在进行之中。

推动后世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此刻提前上百年便在在这个古老的大地上开始飞奔起来。

没多久,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民间的纺织大王、面粉大王、火柴大王、肥皂大王、酿酒大王、煤饼大王、造纸大王、钟表大王、皮革大王、制糖大王、陶瓷大王、玻璃大王、药品大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