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会那边,我已经说过多次了,可迟迟没能批准增加的战争预算!我等下便去找女王陛下,请她出面到议会一起劝那帮一毛都不肯拔的糊涂蛋们。要是他们再不批准战争预算,就等着爱尔兰人独立、等着印度脱离大英帝国吧!这次无论如何都要拨付预算,再不行,我大不了辞了这首相一职,也要强行从国库将士兵们的薪俸发下去!”罗斯发狠道:“我想问的是,拉姆齐,有了军费,你们陆军部那10万士兵就不用再在苏格兰山沟里躲着搞什么训练了吧?加上另外募集的10万士兵也可以排上用场。不必管那么多,也不必先管印度,先都派往爱尔兰岛上,将那帮该死叛乱的爱尔兰混蛋们都铲除了再说。要训练,也给我到爱尔兰的战场上去训练!”
拉姆齐和华莱士一脸喜色,相视一笑。将那10万士兵调往苏格兰搞什么训练,自然是假的,目的当然还是逼内阁和议会批准预算拨付军费下来。毕竟,没有资金如何打仗?要不是大英帝国的军队一直良好的传统,搞不好兵变都有可能。
因此,拉姆齐一脸喜色地道:“首相先生,若是能让军费尽快拨付下来,20万陆军不说,15万士兵我保证给拉到爱尔兰战场上去!相信凭借大不列颠将士们的军事作战素质,爱尔兰要不了多久便能平定叛乱!”
邮政大臣罗兰希尔却有些担忧地道:“诸位先生们,我倒是觉得是不是太过乐观了些。如今爱尔兰的叛乱,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了。我这边有些消息,爱尔兰的叛军只怕不会那么容易被击败,他们可能不仅仅是华莱士先生说的12万兵力,有火枪等武器的也不是仅仅只有8到9万人。我看过几封上个月从都柏林那边寄往北美的信件,里面提到光是都柏林,就有近5万的爱尔兰士兵,不单单有步枪,还有大量火炮。
而爱尔兰南部的城市科克,甚至还分批送走过数千爱尔兰士兵前往北美,也不知道意欲何为。根据都柏林城内的叛军军官自己估计,每个月爱尔兰叛军士兵数量都在增加,几乎每月都有数千甚至两三万人加入叛军的队伍。只是他们的武器不足,限制了他们的士兵数量,否则,以爱尔兰的人口数量和年轻人占多数的构成,活不下去的他们完全不愁兵员问题。毕竟,对我们来说,爱尔兰岛只是一个巨大的农场而已,而对他们来说,是祖祖辈辈生活、赖以活命的根基。
我听说,那些爱尔兰叛军将都柏林的所有大不列颠国王和女王的雕像全部砸碎,就连前不久刚刚铸就的都柏林市政厅前的维多利亚女王铜像也熔化变成了青铜火炮。可见他们对我们的仇恨,必定是将来自英国的诺曼人、亨利八世、威廉一世、克伦威尔、伊丽莎白一世他们发动的战争视为侵略,将前些年的饥荒造成上百万爱尔兰人饿死和上百人人逃亡美洲的事情都归罪到我们身上了。”
罗兰希尔的一番话,让在场的众内阁成员们个个后背发凉,爱尔兰人和大不列颠的英格兰人,的确是解不开的世仇了。设身处地地想想,换做自己是爱尔兰人,也必定会舍身忘死拼尽全力反叛大不列颠了。
罗兰希尔继续说道:“至于武器,听说都柏林的兵工厂前几个月就已经开始投产,他们将一切农具甚至铁锅都融化用来打造枪支和火炮。而且,上次的战事失利,大不列颠士兵们在都柏林一带遗失了近3万杆枪支,还有被叛军攻占的城市里都有不少武器,单单这些便足以装备近10万军队。因此,不能再因军费或是兵力不足之类的原因拖延下去了,必须尽快组织足够的兵力彻底平息爱尔兰的叛乱。否则,我们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只能彻底失去爱尔兰。”
一席话,竟然将众内阁成员说的哑口无言。罗素和德比这次没有反驳罗兰希尔,他们知道,罗兰希尔虽然地位不高,却因为是底层出身,三教九流的人认识不少,又长期在邮政,自然有他的秘密消息途径。
德比更是心中警惕万分,决定放弃对罗素的成见,以大不列颠王国的大局为重,一道向女王陛下进言,要求国会立即增加军费开支,并立即出兵攻打爱尔兰的叛军。
罗素脸色有些发青,他意识到爱尔兰问题,远不是自己认为的解决军费问题便可以解决爱尔兰叛军问题这么简单。而且,爱尔兰人此次深仇大恨,竟是将十来年前的那场大饥荒联系到了一起,而且还有东方的那个野心家参与其中,说不得,自己必须要狠下决心,出动大量的兵力,狠心痛杀一大批爱尔兰暴乱分子才行了。
只是,这样的话,北美那边,就更难以派出兵力来威胁了,进而在调停美利坚南北内战中,只怕还不一定有法国的话语权重了。
一提到东方的那个中华帝国,罗素又有些失败的颓然感。
谁能想到十多年前,还被大英帝国任意蹂躏,扁圆任捏的一个东方古老而落后的国度,如今竟然一举变成一个东方强国了。当初那个能被大英帝国随意派一两支联合舰队,加上随意从驻扎在印度的一两万士兵便能击败,并深入内河腹地的东方国家,竟然在短短十年不到的时间,便从一个工业几乎为零的落后农业国,一举变成了一个在世界上有一定工业地位的强国。
罗素已经从英国情报部门那边得到统计过来的消息,那个中华帝国如今已经效仿欧洲,特别是英法两国,建立起了广泛的基础工业。别看那个国家如今的工业化程度依然很低,低到那个国家的城市人口不足全国人口的统计数据的最低点百分之五,远远不及英国如今的接近百分之六十的城市人口率,总体工业化程度也远远不及英国。但那个国家的人口众多,国土幅员辽阔,就算极低的基数,累积起来的绝对数量,也是十分地惊人了。
4亿多的人口,是大不列颠本土人口的十多倍以上,就算是城市化进程只有百分之三百分之四,折算到具体的城市人口数量,或是超十万人的城市数量,便是接近英国的程度。而工业方面,同样是如此。
偏偏自己同前任的那些首相一样,明知道应该立即出兵将那个飞速崛起、日益强大的中华帝国狠狠地打压下去,最好能彻底击败它,将其分裂成几个势力或国家,变成大英帝国的殖民地,这样才最符合大英帝国的长远利益和第一强国的尊严。可就是无法做到!
不是因为克里米亚战争牵制,便是印度的大肆叛乱,甚至,连爱尔兰和大不列颠本土也开始叛乱起来。而此时,对方已经一年赛过一年地强大起来。好不容易,前任首相巴麦尊爵士发动一场对华远征,调集数万海陆军队远征东方,却没想到遭遇对方的阴险恶毒的算计,全军覆灭,甚至连巴麦尊爵士都因此被迫下台,而女王陛下也因此黯然神伤。
而自己如今,内忧外患之下,就更难以组织足够多的兵力攻打对方了。想到这里,罗斯便有一股无名的愤怒,异常地憋屈。要是能迅速平定印度和爱尔兰的叛乱就好了!抽出兵力来,狠狠第教训那个东方国家,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始终是由大英帝国主宰着。
而一想到爱尔兰的境况,便让罗斯一阵头疼。
想到这里,罗斯朝陆军军务大臣拉姆齐、安全大臣华莱士和德比伯爵三人道:“爱尔兰那边形势越来越恶劣了!
大不列颠已经往爱尔兰岛前后两批调去了35000多步兵和炮兵部队,加上原本在爱尔兰驻扎的20000多名步兵和近万名军警,这么多的兵力竟然还是没能将爱尔兰叛军平定下来,反而越闹越大,竟然连爱尔兰最大的城市兼首府都柏林都被叛军攻占了。而第一批援军二万多人和原来驻守都柏林城的大不列颠士兵,只剩下15000来人,逃往北方,一路被不断组织起来的爱尔兰叛游击队伍袭击,跌跌撞撞地逃到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城,已经只剩下13000来人。幸好从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第二批援军10000兵力正好赶到那里,这才击败叛军,否则说不定连贝尔法斯特城也被叛军攻占了。
如今爱尔兰叛军兵力有没有还在扩大?前阵子听人说爱尔兰叛军跟那东方华人有关系,就是那中华帝国暗中支持的,陆军部的地形测量和统计局到底查清楚了没有?”
说到这里,罗斯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
安全大臣华莱士有些惶恐,爱尔兰虽然也算半个殖民地,但因为距离大不列颠本土很近,整个英国都将其已经看成了与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等英伦三岛相同的本土,因此,爱尔兰岛上的叛乱和东方华人的出现没能及时禀报和制止,都是他这个安全大臣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