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 钓鱼】

明鹿鼎记 轩樟 4409 字 2024-04-20

对于地雷,建奴真的是毫无办法,除了用牲口排雷,别的办法。

建奴遂派人用一百多马车,平排,然后在马尾巴上绑了鞭炮。

一挂一挂的鞭炮放起来,然后马儿们疯了一样前冲。

这样排雷的效果还不错,但也只能排掉一半左右的雷。

关键是地雷的成本低,一匹马至少十两银子,一颗瓦罐地雷才多少成本,二两银子不到。

还有一项,这么折腾一阵,把建奴如虹的士气给折腾掉了一小半,再冲的时候,便在战战兢兢的氛围中了。

轰,轰,轰。

地雷加上四门不停轰击的红衣大炮。

红夷大炮,其原型是欧洲在1600前后制造的舰用长炮,明代后期传入,所有类似设计的火炮都被统称为称红夷大炮,也称红衣大炮。

在引进该类火炮后不久,就仿制成功。

红夷大炮在设计上与当时本国拥有的火炮相比,有很多优点,炮管长,管壁厚,口径大,整体形状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

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

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1吨以上。

只能用来守城,一吨的重量,得用三驾马车拉动,拉是能拉,速度太慢,只能保持走路的速度,不适用于机动作战。

还得路况好的情况,否则更慢,连推带拽,等把炮摆好,建奴的铁骑早上来收玉米了。

但是守城的作用真是不错。

16世纪初,欧洲为战舰设计的舰载加农炮,在明代后期传入,也称为红衣大炮。所谓“红夷”者,红毛荷兰与葡萄牙也。

因此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进口荷兰的。

其实当时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还有一种说法是对“夷”的避讳,因此改称红衣。

第一批大规模的红夷大炮输入是从英国在海域沉没军舰里打捞的舰炮,根据与当时欧洲火炮标准的对比,红夷大炮原型是英国的舰载6磅、12磅、18磅前装滑膛加农炮。

当时因为战争急需大量的火炮,因此与澳门的葡萄牙人长期进行火炮交易,澳门有当时远东炮厂“卜加劳铸炮厂”,与交易的火炮一部分来自这个炮厂,一部分来自他们打捞的英式火炮和其它渠道买入的火炮。

天启六,1626红夷大炮在宁远之战中发挥极大威力。

后金的攻城行动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八旗官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是努尔哈赤成军以来的首次挫败。

1627,在宁锦之战中,红夷大炮再次发挥巨大威力,明军大胜。

崇祯四,1631正月,后金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他们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由于夷字犯上满洲人的忌讳,红夷大炮便更名为“红衣大炮”。

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后来佟养性任总兵官,曹振彦任教官,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炮兵。

崇祯十二,1639,清军拥有六十门自制的红衣大炮,在松锦之战发挥极大战力,连破明军据守的塔山、杏山二城。

顺治元,1645十二月,在入关战争击潼关,李自成的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次正月,又以红衣大炮重创李自成的大顺军,李自成流窜至湖北通山县被害。

顺治二,1645四月二十四日,清军调集红衣大炮轰击扬州城,史可法血书告急,南明政权却置若罔闻。次日扬州城破,史可法壮烈成仁。

清康熙八,1669清政府任用比利时人南怀仁设计多种大炮,有三种型号分别是:轻型大炮“神威将军”型,中型大炮“神功将军”型,重型大炮“武成永固大将军”型。载入官书《大清会典》。

1840,第一次战争时期,虎门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却不及英舰舰炮,第二次战争后,江阴要塞竟然装备了斤铁炮“耀威大将军”。

这些炮看似威武,射程和威力依然不及英舰的阿姆斯特朗炮,加之多武备废弛造成与英军对抗时吃亏不小。

十九世纪中叶是西方武器大换代的时期,火炮技术大大改进:工业革命使得武器制造业使用了动力机床,可以对火炮内膛进行精密加工;更标准化、精密化的各种配件、炮弹生产;连早已被所有国家掌握的黑加工工艺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火炮射击的理论与战术在的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因此让当时火炮的威力、射程与射速成倍增长。

反观的火炮,仍然使用最传统的手工铸炮工艺,因为管理和工艺等等原因,使当时自产大炮的炮身大量沙眼,炸膛频频,内膛的加工也十分粗糙,缺少科学知识兵勇的操炮技术比不上英军。

两百前的红夷大炮在两百后已经风光不再,老态龙钟,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了。

前期的自制大口径火铳在基本原理上与这些红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的,但是具体做出来就大有区别了。

前期火炮多用铜铸造,中后期出现锻造铁炮,其内膛呈喇叭型,炮管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铳”相同。

而明中期引进的弗朗机炮则是一种追求射速的小口径近战火炮,虽然子铳的设计大幅度提高了射速,但闭气极差的问题让弗朗机对于重目标和远程目标缺乏威胁能力。

这些火炮与红夷大炮相比填装量少,炮体气体密封差,加速距离短,因此射程太近威力太小。

红夷大炮主要是铜、铁两种材质,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不容易出现气孔,甚至寿命也比较长等等优势,但是费用太高是一个致命问题。

铜是铸币金属,总体而言也属于缺铜国家,因此有相当大比例的火炮采用了铁铸。

在,还创造性的发明了铁芯铜体的设计,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持了相当高的技术。

在动辄重数千斤的红夷大炮面前,前期的火炮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红夷大炮是16至19世纪之间的欧洲的中型舰用滑膛炮,经人仿制后,种类多达百种。

其技术特征是弹药较重,可达数公斤乃至10公斤不等。

弹丸是以由石、铁、铅等材料制成的球形实心弹为主,在野战或水战时也可以发射空心爆。

也可发射链弹、霰弹等弹药,形制及使用方法多种多样,是以炮弹直接撞击目标的物理破坏为目的。

但是红夷大炮由于倍径大、膛压高,因此无法发射开花弹,也不能发射后面出现的榴霰弹,当时的开花弹都是由口大身短的臼炮发射的,但后来改良后可以发射开花弹和爆。

炮管长度2一3米,呈前细后粗型,口径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倍径指火门至炮口之距离与内径的比例,之比多在20一40之间。

其铸造工艺比较复杂,采用整体泥模铸法,如果有科学的工序和法式要求,并有新型设备、仪器等辅助设施的配合。各部比例合适,炸膛的几率低,所铸之炮的质量提高。

作为陆用长炮使用,红夷大炮属于偏重型的火炮,有青铜、生铁和铁芯铜体三种材质,自重数百斤至斤不等。

红夷大炮在的发展顶峰是在清康熙朝,此时所造的905门火炮中,重量在250公斤以上者有201门,其余为250公斤以下的轻炮。

红夷弹药施放程序化、“炮表”化。

此外其尾部较厚,有尾珠,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调整射角,配合量改变射程。

炮身上装有准星、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比较高。红夷炮由车运载,需要大量牲口拖运。

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

依据当时西方同类型炮数据,宁远之战所用最早的这一批红夷大炮,有效射程为500米以上,最大射程不到1.5公里。

后又不断改进,使有效射程达到1500米,最大射程到2.5公里。

但因为是直射的关系,谭疯子只让大炮下仰角,对准五十米以内轰击,发挥炮火的最大威力。

红夷大炮铸造精良,威力不凡。

相对于的传统火器,从红夷炮铸造所遵循的模数、施放时的炮表化、辅助设施的配备、炮弹的多样化、射程的远近不等、弹丸的重量来看,其威力着实惊人。

但它的局限性也不小,如因为过于笨重,合适的陆用炮车,导致机动性极差,长于攻城,拙于野战。装填发射的速率不高。

且炮体笨重,无法迅速转移阵地,故在野战时,多只能在开战之先就定点轰击,当对方情势发生逆转,则往往无法机动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