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年老体衰,精力大不如前了,又要亲自统兵出征、又要防备汉室死忠、又要提防有人夺权……对于官员的监督上,也就松懈了许多!
结果就是:朝廷风气日下,贪官污吏成群,而百姓们饱受剥削,日子苦不堪言,甚至出现了大规模民变,曹军南征惨败而归,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话又说回来了,几十名贪官污吏是杀了,阳安、阳城、富陂三县谁来管理呢,总得有人安抚百姓、征调赋税吧,否则大军吃用什么?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尔等在学府深造多年,也该为国家出力了,如今三县职位出缺,有谁毛遂自荐的吗?
县令者,又叫做‘百里侯’,执掌方圆百里的大权,名副其实的父母官,难道我学府子弟,没一个勇于担任的吗?”
萧逸早有人选了,就是麾下学子军,争鸣学府开创六年有余,学子们一个个满腹经纶,又经历了铁血的洗礼,足以独当一面了。
更加重要的是,争鸣学府是自己一手开创的,学子们都是自己的门生,感情上非常亲近,政治上绝对忠诚,这种升官发财的好事,肯定先紧着自己人了。
“学生安东请缨,担任一县之长,必定勤勤恳恳,爱民如子!”
“学生蔡斌请缨,担任一县之长,三年内不能大治,愿自刎于学府门前!”
“学生陈勋……”
“学生沈雷……”
子曰:学而优则仕,学子们入学府、拜名师,十数载的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出仕朝廷、出将入相吗?
如今机会就在眼前,自然是个个争先了,就连崔钧、石韬、孟建也跃跃欲试,有心做一个‘百里侯’,别看他们装作清高模样,心中一样渴望建功立业!
可惜三人注定要失望了,因为萧逸早给他们做了定位:辅国安邦、王佐之才,做县令是大材小用了,州牧、大司农、中书令还差不多!
接下来,萧逸在众学子当中,挑选了六个品学兼优的(就是看着顺眼,表现乖巧的),担任三个县的县令、县丞,分掌文武大权,而后授予印信,立刻上任!
按照官场的规矩,门生出仕之时,师傅要讲几句话,以示鼓励的:
“尔等将独当一面,为师有几句嘱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有谁碌碌无为的-逐出师门,有敢贪赃枉法的--立杀无赦!”
“诺!”
“下官们参拜大司马--富贵永享、公侯万代!”
“免了!”
阳安、阳城、福陂三地的县令、县丞、主簿、廷掾、记室……数十人来到了大营中,纷纷匍匐在地行礼,犹如小鸡见到恶鹰一般。
大军进入汝南郡之后,所需的粮草、肉脯、美酒,都是这三个县供应的,官员们也是尽心尽力,生怕得罪了军爷们,进而引来杀身之祸。
尤其这位大司马--喜怒无常、杀人如麻,今天突然召集三县官员,也不知是福是祸呢,听说有一伙饥民偷盗战马,莫非责怪治安不利吗?
“大军南征期间,阳安县供应粮食四万斛,壮丁三千二百五十七人,马、骡、牛牲畜一千三百八十头,另有肉脯八万斤、干菜五百车……”
“阳城县供应粮食三万八千斛,壮丁两千九百七十人,各种牲畜八百五十头……”
几名学子一手拿算盘,一手翻阅着帐册,把三县近两年的户籍、赋税、劳役算得一清二楚,学府中有高深的算学,这对他们轻而易举。
汝南郡距离荆州最近了,曹军南下之时,这里是物资运输中心,因此征用的男丁最多、抽调的粮食最多,对民力压榨也最恨了!
从帐面数字来看,三县官吏也算尽心尽力,按时保障了供给,对大军南征立有功劳!
“阳安、阳城、富坡三位县令,保障大军供给有功,特加‘大夫’勋号,记大功一次,其余官吏每人黄金百两、绸缎百匹,以示嘉奖之意!”
“下官们愿为大司马效力……愿为大司马赴汤蹈火!”
有功必赏赐,军中铁律,何况后勤供给之功,不在冲锋陷阵之下,因此萧逸赏赐了三县官吏,又是记功进爵、又是下金钱雨!
官吏们感激涕零,不断的发誓效忠,三位县令磕头犹如鸡吃碎米,能得到大司马的赏识,他们必然官运亨通、财源滚滚呀!
难怪被召见之前,他们的右眼皮直跳呢,原来有大喜事临门呀,可古人不是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吗,看来古人说的也不全准?
可官吏们高兴了,饥民们却哭了,果然是官官相护、天下乌鸦一般黑呀,上位者眼中只有江山功业、醇酒美人,何时挂念过黎民百姓?
周围的文武、学子们也大惑不解,三县官吏虽然有点功劳,可是在他们的治下,百姓们饥寒交迫,以至于沦为盗贼了。
大司马赏赐官吏们,不是变相嘉奖他们的行为,此事若是传扬开来,天下官吏皆化身虎狼矣,只有少数人猜到了,大司马的行事风格--有功必赏,有错不饶呀!
“阳安县交军粮四万斛,实际征收八万七千五百斛,赋税钱也多征收了四成,另克扣民夫口粮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