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19章 第一学府招生了

大明影侯 醉颜7点5 4634 字 2024-04-20

那就是如果能够成为这1000人之中选出来的100人,甚至是前50人,那么以后获得的将会更多。

这可是荣誉啊!

调动情绪,谁也比不上方中愈?

所以当这些话传出来之后越来越多的学子感觉到了希望。

又隔了一天,又有新的消息传出来了,将在三个月之后开启二期招生,也就是过年的时候。

人们更兴奋了,毕竟第一次经验,可能不足,各种各样的东西还没有完完全全完善。

所以第一次的招生时候肯定是有运气的成分的,但是第二次当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已经完善的时候,想钻空子,自然是不可能的。

不时不时都有人在报上评论一番发出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恰恰是来解读学子们之间的疑惑的。

皇家军事学院的地址就在锦衣卫基地附近。

这是当初考虑好的,毕竟当初锦衣卫选择地方的时候就足够的宽大,而且那些地方如今保护的很好,军事禁区自然是没有闲杂人等的。

那里现在的建筑规划的特别好,按照锦衣卫积极的模式完全规划当然还有一些改良的地方,甚至是占地面积更大。

方中愈在那一组规划之中加大了十年之后的考虑,毕竟以后那里将会成为大明的最高学府之一。

现如今已经没有人怀疑方中愈想做大事的决心了。

不说别的,光是如今在皇家军事学院所投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已经是远超之前的任何一项活动。

“也就是说截止到目前,报名的总共有三万五千三百四十八人。”

建文皇帝朱允文看到大都督府,兵部还有锦衣卫统计出来的数字之后有些惊讶。

其实这也很简单,毕竟在这些地方都是报名点。

虽然把他们集中到京师来了。

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集中到一个地方报名,那么这带来的问题可就大了,毕竟很多人都是拖家带口,甚至是跟班都来了一大堆。

容易产生问题,京师的治安越来越好了,这是老百姓们切身体会的,但是人员多了,那就复杂性就多了,流动性越大,对朝廷来说影响就更大。

“是的,兵部经过初步统计,这也只是如今在名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的。后期说不定还有不少的人敢来。大都督府那边已经有数万名士兵报名了。”

兵部尚书齐泰也没有想到方中愈一个组建皇家军事学院的建议,就让如今有这么多的人愿意来报名。

这真的是他和手下人没有想到的。

难道以前恩科取士真的错了吗?

武举虽然已经停办了,但是军中的强援还是比较富足的,当兵的当然少,但是当官的多呀。

“诸位爱卿,你们确定要在这么多人之中,只选择1000人吗?”

对于建文皇帝作用来说,他还是有一些懵的。

毕竟有这么多人愿意来皇家军事学院学习,按理说他是很高兴的,巴之不得人才越多越好,但是一想到从这么多人之中只挑出1000人来,虽然他相信方中愈可以做到公平公正,但是其他人又怎么会相信呢?

况且从这么多人之中只挑1000人,对他来说压力太大。

人数太少,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只要一千人,确实让他觉的太少了。

“陛下,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皇家军事学院的学生不仅仅是一种荣耀,更将是未来大明军事栋梁。臣不敢放松。现在这里有3万人,就算是10万人也不觉得奇怪。毕竟他们以后将会是陛下,您的学生。也正是因为如此,锦衣卫,兵部和大都督府才会对这些人严加勘察,选拔机制越严格,对以后的大明才会更有帮助。”

齐泰这样跟他解释到。

“陛下,一期选择这些,是因为还有很多政策不成熟,还有待实验。三个月后,将会开启第二批招生,那个时候,可以扩大比例。况且,陛下,您要知道,作为大明王朝,第一所专业军事学院,他招收的第一批军事学员,本来就是荣耀,作为陛下,您的学生,他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而且,这些人,必将成为大明军队的标志性人物,所以,人不在多,在精。”

听到方中愈,这样的分析,在场的众人,眼睛一亮,有道理,咱们就是这个意思,如果皇家军事学院,太容易进了,那就没什么说服力了,现在这样挺好的,精锐,只要精锐。

“陛下,方大人说的有道理,同时,这些人必须各有本事,朝廷的武将位置就那么多,他们只能更出色,才能担当更大的责任,还有一点就是,以后,京师还有各大学院会开办,臣认为还得给其他学院,留着种子,不然,其他学院,存在的意义,就有问题了,所以,还请陛下,多看看,多考虑考虑。”

齐泰齐大人,这样说到,对于他来说,兵部希望人才的成长,但是肯定不会让那些人,尾大不掉,人才集中是好事,到军权集中却是坏事,所以他必须把这件事情控制好,这也是未雨绸缪吧。

“好的,朕知道了,会再考虑考虑的。”

建文皇帝朱允文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这也是他担心的,不过看起来,这些人都考虑到了。

念旧情是好的。

至少不管对于谁来说,如果心里还有期盼,如果心里还有羁绊,那么做事就会有所保留,而不是一味的冲锋陷阵什么都不管。

没有牵绊的人,恰恰会让人担心,因为那样的人往往会不过后果。

建文皇帝,朱允文,如今还是堂堂正正的,至少心里还有还认可。

所以现在他在老钟叔书的房间里呆了很长的时间。

方中愈在这件事情出现了不久之后立马就收到了消息,对于建文皇帝朱允文的选择他并不意外。

太祖高皇帝留下来的人,如今已经不多了。

除了那些在后面到现在还没有露面的那一群人意外。

老钟叔,算是做的最简单了。

建文皇帝朱允炆烧掉那些东西放东西自然也是知道的。

和他在历史课中学到了一样,当年太祖高皇帝给建文皇帝朱允文留下了一份度牒,一件袈裟,一把剃刀。

也就是说,真的想让他假装和尚跑出去,唉。

以至于后来引发了众多的猜测出现了众多的版本,认为建文皇帝朱允文反正就是逃离京师。

看起来似乎比较荒谬,但事实上就是那样的。

如今,这一切都不在是磨难,因为,那个基础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方中愈多少还是有一些安慰的,对于他来说事情越简单越好,建文皇帝朱允文不管他有什么样的想法,只要能够确保整个朝廷的正常运作,那么他就放心了。

没多久,一份圣旨就从皇宫里传了出来,建文皇帝朱允文下令将老钟叔送到皇陵附近安葬。

圆了他的梦想。

让他永远的陪伴在太祖高皇帝的身边。

同时命令锦衣卫暗中查找老钟叔是否还有亲人。

将他的亲人供养起来。

这个消息传递出去之后,百姓们都认为经皇帝非常的仁义。

这么多年以来,没有什么事情,是简单的,但是人总会老去的,所以以后的养老问题就是一个大问题。

建文皇帝朱允文现在因为老钟叔在宫里已经很久了,所以给了他们家人最大的优待。

这一段时间京师里突然安静下来了,原因无它,主要是各个部门都在忙着做自己的计划,建文皇帝朱允文虽然没有强求他们很快的将这些东西交上来,但是他们知道。

一次性做好所有的东西,肯定是不现实的,那么就需要多次,既然方案要更改多次,自然是交一次,再交一次,所以要尽快的,至少要出一次初稿。

方中愈所提供的东西虽然经过很多人的思考锤炼,但是还没有完完全全达到更加专业的地步,所以就需要这些专业的部门做专业的评估。

大明报作为朝廷的官办报纸。

当然,没有归朝廷管,属于建文皇帝朱允文的私家产业,当然还有其他人的份子。

自然是会把专业一词用在它上面的,所以这段时间一直都在广泛的宣传,让百姓们对专业这个词做了很大的认可。

因为有了大明报,所以朝廷上的事宣传的很快。

大明王朝虽然经不起巨大的折腾,但是慢慢的,徐徐图之,还是可以的,所以这个时候计划做的更完善,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

方中愈感觉到这就是人多的好处。

只要有人帮他做这些事,那么他就只需要动动嘴皮子在大政方针上做好这些事情。

每个部门里面都有着激烈的讨论,他们对于方中愈所提出的这些建议,既惊讶,但是又觉得佩服。

因为他们是做不到这些的。

而六部尚书心里很清楚,要想把更大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面,就必须把这个计划做好,因为方中愈提倡的是更加专业化细致化,也就是说他们内部的权力划分的更清楚,各部门的职能将会更清楚。

监察御史的规模在扩大,这是方中愈之前建议建文皇帝,朱允文所做的事情。

朝廷百官是需要监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