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5章 坐镇武昌,广收药材

欧皇崛起 太上老牛 2637 字 2024-04-20

谈好了硝石和口碱两种大宗货物的供应后,马林就安心南下了。

而此时,孔泰也和前三门外的各地会馆里的各地商人商量好了,表示愿意出大价钱大量收购各地的稀罕货物和药材……

除了北方的一些特产草药外,其他草药,马林要求各地会馆的商人回乡准备大量货物,集中送到华夏最中央的武昌。

之所以选择武昌作为收购草药的中心点,除了武昌的确位于华夏中间核心地区外,方便的水运交通条件,也是马林首选此处的重要原因。

这次收购,马林需要大量收购的黄连,主要就产自蜀中、湖广(明代没有福南、福北之分,到了康熙年间,湖广省才被分为南北两个省的)、黔省和陕南。

而从蜀中收购的黄连,则完全可以装船,顺江而下,抵达武昌。陕南收购的黄连也是,可以顺汉江而下,运抵武昌。福南也有湘江便利的水运条件,运抵武昌很便利。

在这个年代,路上运输主要靠马车,运货量小,成本还高。而水运则运货量很大,成本也低,很符合马林的要求。

此外,重一庆的酉阳青蒿收购后,也很方便通过水路运抵武昌。而福南的安化黑茶,也比较容易通过资江,水运进入洞庭湖,然后入长江,顺水而下抵达武昌……

所以,马林把草药收货地点放在武昌,实在是很正确的选择。

只不过,貌似产自滇南的三七,也就是滇南白药的主药,这玩意水运很不方便。而且,在滇南采购三七,貌似需要和当地的土霸王沐家打招呼先。

马林想了想,决定暂缓三七等滇南特产药材的收购,先雇佣掮客去滇南跟沐家打个招呼,然后和当地有实力的药材商合作,收购三七。然后,通过珠江支流南盘江,水运过珠江,运抵广州。然后,再由孔泰从基隆派出商船来广州收购……

而马林自己,则准备直接去武昌坐镇,坐等各地药材商人把他需要的药材和药材种子送上门。反正他给的价钱够高,不愁那些逐利的商人不肯卖给他……

得到了刘大夏为首的大明清流的倒贴支持后,马林终于志得意满,打算南下大采购了。但在南下之前,马林特地让孔泰联络了京城的各地会馆。

所谓会馆,就是各省的士子进京赶考或者各地商人进京后,集中落脚的地方。这种地方一般由财力雄厚的商人们集体出资兴建,但对同样的读书人开放,甚至给予食宿优惠。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当然是人情投资啦!前来京城赶考的士子,起码是个举人,本身就是预备官员了。而一旦中了进士,起步最低就是七品县令啊。所以,修建会馆(也叫试馆),是一个很不错的人情投资买卖。

当然,除了优待那些同乡士子,做人情投资外,会馆本身也是各地商人在京城的联络中心。

而能够混到来北京会馆做生意,肯定是生意做大了,地方容不下了,所以来京城这个“龙潭虎穴”来试试水了……

另外,不是每个地方的人都能在京城开会馆的。一般而言,都是些富庶地方,或者有特产要卖到京城的地方,才会在京城开会馆。而穷困地方,是没什么商人有资本在京城开会馆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景德镇要卖瓷器到京城,湖州要卖丝绸到京城,这两地在京城肯定有会馆。另外,江浙一些富裕州府,也会在京城开办会馆。

反正,只要找到相应地区的会馆,肯定能联系上这个地区来京的商人,而且都是大商人……

而且,这些会馆,多半聚集在前三门(正阳门、宣武门和崇文门)外,以宣武门外居多,比较好找。

马林要南下采购物资,没有熟人是不行的。否则,会像没头的苍蝇一般乱撞,浪费时间。

所以,想要去各地采购特色商品,找个本地人合作是最好的。而到哪里找本地人?自然是相应的会馆啊……所以,孔泰被马林派去联络各地驻京商人去了……

南下前,孔泰去练习的第一批商人不是马林要去的南方的商人,而是张家口的北口商人……

为什么找张家口的商人?因为他们手里有马林很需要的商品——口碱……

口碱就是食碱,也叫碳酸钠。因为大明多半的食碱都是蒙古商人卖到张家口,再由张家口商人专卖往内地,所以又被称为口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