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二公子初来乍到便来拜会我卢家,老朽甚是心喜。未能提前迎接,还望二公子见谅。今晚便请二公子住下,咱们卢家好好尽尽地主之谊。卢家虽然家道中落,但东道的礼节还是要尽到的。”

“老人家不用客气,我就是来打个招呼。如今我做了这刺史的位子,以后还有许多事情要和卢家合作。”

“不敢不敢。”

两人客气了几句,然后袁熙切入正题道:“老人家觉得我这刺史新官上任,该从什么地方着手呢?”

老头想了想道:“老朽怎么敢指点二公子呢。不过但凡新官上任,头一件事还是任人。像我燕地之民,自古以来,人杰辈出,可惜大多都去了其他地方。自从刘氏宗亲一个去了蜀地,一个被公孙瓒所害,就再也没有人愿意留在幽州了。”

“怎么说?”

“一则朝廷在南方,但君命无法到达北地,诸侯们打来打去,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谁不想为家乡效力,但良禽择木而栖,此间没有贤主,为之奈何。”

老人家说话慢条斯理,但发音很清楚。袁熙听得也很仔细。

“二则幽州胡汉混杂,盗匪丛生,频频生乱,此处需要的是擅长骑射的猛士,读书人几乎没有用武之地。此二点,导致如今想有点作为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当地,看看我卢家便一叶知秋了。”

袁熙点点头,表示赞同,道:“人才这个东西,哪里都缺。我在冀州的时候,也是缺人。到了幽州要大展身手了,更加缺人。我观老人家见识不凡,若是能来我府衙帮忙,最是感激不尽。”

卢老头道:“老朽一介行将就木之人,哪里敢自荐为公子效力。不过我知道涿县以东十里处,有个黄楠村,那里有一位贤者隐世,若是二公子得空,尽可以前往请一请。”

东汉末年,由于朝廷党锢,倒行逆施,有很多读书人宁愿在乡里隐居,坚决不入仕做官。久而久之,就传出了名声。哪里哪里有个隐士,哪里哪里又有个贤者。像诸葛亮在南阳种田,连刘备都能听闻其名声。这种隐居,更多是一种待价而沽的姿态,也可以算是养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