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四章 重农抑商,是否改变

“从田地上挪开?”齐伯昆皱起了眉头,“除非比田地收益的利润高,否则,他们怎么会舍得挪开?”

说到这里,他微微一愣,看向杜锦宁:“你不会想打行商的主意吧?”

要说利润最多的,非行商莫属。

杜锦宁点点头:“正是。”

见齐伯昆皱眉望着她,她也调皮地学着齐伯昆的样子,皱起眉回望着他。

齐慕远在一旁看到,“噗嗤”一声,差点把茶水都喷出来。

杜锦宁这家伙,怎么这么可爱呢?

齐伯昆本来也忍不住想笑的,但听见孙子的笑声,他看了孙子一眼,默默地把嘴角的笑容压了下去,看向杜锦宁的目光里就带了点复杂。

杜锦宁心里大呼不妙,连忙开口将话题从危险中岔开:“我一直不明白,咱们大宋为什么还要重农抑商。当初商鞅提出这个的时候,是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的,那是为了备战。可现在呢,情况已变,为什么还要得农抑商?”

“重农抑商可以把人口束缚在田地上,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也可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齐伯昆道。

“如果田地大部分在国家手里,在农民手里,我承认你所说的很有道理。可现在情况不是已改变了吗?土地兼并严重,大部分田地在世家手里,社会矛盾日日激化,这就到了不得不改变国策的时候了。”

“……”齐伯昆想要跟杜锦宁争辩,可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无从反驳。

“放开路引,让商品流通;同时发展工业,让能流通的东西不再是初级产品,而是加工过的具有附加值的农副产品,这样朝庭的税收就完全可以从商业上而获得,不用死盯着田地的那些产出。一旦商业获利更大,世家紧捂在手里的田地价值就相应减少,这时候再来进行税收改革,阻力就小很多。而且,农工商齐下,三条腿走路,国家的经济政治才会稳定。”杜锦宁又道。

“咚”地一声,齐伯昆从座位上站起来,撞到面前的几案上,差点把几案给撞到。

可他顾不上这些了,两眼放光地盯着杜锦宁:“你刚才说什么初级产品,什么附加值,我没听懂,你再说明白些。”

齐伯昆与杜锦宁相处那么久,深知如果杜锦宁不是有重要的政事跟他说,是不会过来见他的。

他今天便特意去了湖心小亭,晒着春日暖暖的太阳,一面钓着鱼,一面等着杜锦宁前来。

杜锦宁跟着去迎她的齐慕远走到湖心小亭处,看到这一幕,她便笑道:“齐爷爷,您这鱼线下面是否有鱼钩啊?”

“没有。但老夫钓鱼的手段高超,这不,不一会儿就钓到了一条杜鱼。”

两人对视一眼,俱都“哈哈”大笑起来。

于是见面的尴尬就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玩笑中化解了。

大家谁也不提齐慕远的“基情”问题。

齐伯昆将下人都遣了下去,拿起杜锦宁带来的点心放了一块进嘴里,问道:“你今天来找我,有何大事?”

“前两日皇上叫了我去,跟我谈了土地兼并问题。”杜锦宁道,“我想知道齐爷爷的想法。”

齐伯昆用手指遥遥点了点她,笑眯眯地道:“你这小子,满肚子的花花肠子。你就不怕我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不会。齐爷爷这么精明的一个人,知道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

“你知道还问?”齐伯昆瞪了她一眼,“这是不信任老夫么?”

“岂敢岂敢?”杜锦宁假模假样地拱了拱手,“我要是不相信齐爷爷,就直接去找皇上,而不是让齐慕远来问您了。想您也知道,皇上可是特意让吴公公跟御卫说,让他们给我通禀的。”

齐伯昆立刻嗤之以鼻:“得了吧,小狐狸。你这不是信任我,而是怕死,不想冒险。”

“君之不立危墙之下,小子我这是聪明的做法。”杜锦宁丝毫不觉脸红,大言不惭地道。

齐伯昆用手指点了点:“论脸皮之厚,我最服的就是你小子。”

“愧不敢当。天底下比我脸皮厚的大有人在,我这算什么?比起您老人家来,差的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