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一直没有作声的陈主事开口了:“大家都为这话本欢欣鼓舞,我倒是觉得这不是一件好事。《汉书》有云:‘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可见,稻田里产量多了并非好事。再生稻是否推广,需得谨慎啊。这写话本的不通过咱们工部,就擅自发表这样的文章,导致粮食产量增加,引起民众效仿,以我看其行为已构成扰乱国事的罪行了。我建议,咱们派人把他控制起来,禀明圣上再对其进行处理。”
大家听了这话,面面相觑。
大家都觉得陈主事这话不对,可又提不出反驳的意见来。
“陈主事这话,未免太过危言耸听了吧。”关乐和望着他,冷声道,“我还没听说过,粮食产量增加,不是一件好事,而是一件坏事。”
“没听说是你孤陋寡闻。”陈主事冷哼一声道,“谷贱伤农,古而有之。粮食产量增加了,稻米的价钱自然要往下掉,庄户人家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却卖不出价,你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
在场的官员们都陷入了沉思。
见大家都被自己问住了,陈主事越发得意。
他道:“那话本不经官府同意就印发出来售卖,影响甚大,以后还不知会造成什么后果。这件事必须让皇上知晓。”
说这话的时候,他瞥了老迈的工部尚书一眼,自己却暗暗打定了主意,要让其兄长明日上朝时奏明圣上。
他品级低,还没资格上朝,否则他怎么会把这功劳让给兄长?
工部尚书这时出声道:“此事需得慎重,皇上那里且暂不惊动。待我等查明此事,在内部商讨之后再行上奏。”
作为勇于吃螃蟹的第一批人,郭白现在算是长在了自家庄子上,表现出了令郭老爷和庄头欣喜的对农事的极大兴趣。
稻谷从腋部长芽了,芽苗长大了,稻禾长穗了,这都令郭白惊喜万分。他就像一个大孩子找到了对心思的玩具,整天往农田里跑,也因此认识了不少来观看再生稻的人,还交上了几个不错的朋友。
“哈哈,没想到看个话本还能有这样的收获,这简直不敢让人相信啊。”郭白看着堆满了新收获的稻谷的谷仓,兴奋得不能自抑。
郭白新认识的朋友黄琛摸着下巴问道:“你们说,这写话本的到底是什么人?要说是个积年的老农,他怎么会写话本?要说是个读书人,他又怎么懂得农事,而且还整出了这样好的法子?如果有这样的本事,他为什么不去工部任职,反而把法子写在话本里,让大家都学了去?”
在场的五六个人都皱起了眉头。
他们也有这样的疑问。
想来看了话本,又知道再生稻真能种植并且有巨大收获的,没有谁心里不存着这些疑问的。
“这肯定是个隐士,想造福民众不愿意留名的真隐士。”一个人用十分肯定的语气道。
大家虽然对这说法都执保持意见,但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的看法。
毕竟人家都做到这一步了,而且还真不留名,要说这人有什么企图,还真说不过去。
“我要去再买两套话本,好好保存起来,以后当作传家宝传给子孙后代。”一个想得比较远的人道。
“对对,我也有这种想法。”另一个附和道,“虽说农书不少,有些农书也挺有用的,看了能对农事了解不少。但那样的书,连我这样的人都看不进去,何况小孩子呢?《种田记》这话本却是不同,让人看了热血沸腾,不忍释卷。不知不觉看完后,就恨不得当即把书里所教的法子试上一试。什么是寓教于乐?这就是寓教于乐。真得让国子监那帮老家伙好好看看,免得他们总觉得老子天下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