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七章 太学

打定了主意,她提笔开始写了起来。

刚才发完试卷,那位斋夫就在旁边点了一柱香,示意他们这篇文章必须一柱香的时间内写完。

杜锦宁写文章向来极快,尤其像这样的文章,她是不需要打草稿的。凭她的记忆力与写作水平,一气呵成就能写出一篇锦绣文章。

可为了不让冯学正挑刺,为了追求稳,杜锦宁还是老老实实打了个草稿。不过为了节省时间,她没有整篇文章都写出来再抄上去,而是在草稿纸上理了一下思路,把她要写的几个观点和写作思路一一罗列下来,又盯着草稿纸打了个腹稿,这才提笔开始在试卷上写了起来。

关乐和是用午歇时间来的,此时太学里也正是午歇时间,大概是为了不耽误下午的事,也为了测试杜锦宁和关嘉泽的水平,那柱香并不长。等杜锦宁把一篇文章不紧不慢地写完,那柱香也差不多燃到头了。

太学隶属于国子监。比如唐代的国子监,就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学校。学校的差别,与学生资荫身份有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招生,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招生。

宋朝虽有改制,但变化不大。

关嘉泽原先是在国子监下面的四门学里上学,只待乡试中了举后就入太学念书。作为关家嫡子,中了举后他是有资格进太学读书的,只要不是考得太差,他就能顺利入学。所以他写起文章来相对轻松。他性子虽有些大大咧咧,却也感觉到了冯学正对杜锦宁的不喜,因此在写文章的速度上便有意照顾杜锦宁。

此时见杜锦宁放了笔,他也赶紧写完了最后一行,匆匆检查了一遍便率先交了卷。

在这些老夫子眼里,提前交卷是浮躁、不谦虚、不谨慎的表现。关嘉泽交了卷后,杜锦宁仍坐着没动,而是将文章检查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斋夫出声:“时间到。”她这才起身交了试卷。

斋夫正在前面引路,不方便说话,杜锦宁和关嘉泽点了点头,表示知道,没有再问什么。

在一处大殿的偏殿内,杜锦宁见到了冯学正。

冯学正六十来岁年纪,头发和胡子花白,面容清瘦,一脸严肃。

见得杜锦宁和关嘉泽恭敬地行礼,他微微颔首,然后就打量两人:“谁是杜锦宁?”

杜锦宁一愕,看了关乐和一眼,见关乐和也面露诧异之色,她这才垂眸道:“学生是杜锦宁。”

冯学正捏着胡子,皱着眉头打量了杜锦宁一眼,没有说话。

好一会儿,他才收回目光,指了指殿内一侧几个案几和蒲团:“坐。”见关嘉泽犹豫,又看向他,“你也一起。”

杜锦宁和关嘉泽这才走到那边坐下。

不待冯学正吩咐,一个斋夫打扮的男子走了过去,给杜锦宁和关嘉泽面前各放了两张卷子,以及每人一套文房四宝。

“咱们太学采用的是‘三舍法’,即学子按水平,分为上舍、内舍与外舍。你们新入学,自然是要进外舍,不过外舍也是有门槛的,你们把那张卷子做一做吧。”

每个书院都有入门考试的,不光太学,便是桂省漓水县的博阅书院都有入门考,当初杜锦宁考的时候,还被严家刁难过一回呢。所以对于冯学正要考他们这事,杜锦宁和关嘉泽都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