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心学?

现在发现自己的状态不对,他知道不能再这样下去。最后也学着杜锦宁的样子,把自己的绸缎衣衫的下摆给扯了,蒙在了鼻子上。可绸缎的布料太过轻薄,又能挡得了什么气味?被臭气折磨得已快崩溃的杜哲彦感觉自己鼻子里仍然全是那种味道了,即便是蒙面也还是一样。

他深深地看了对面的杜锦宁一眼,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对面的人能在这处环境下如此的悠然自得?

周致昨晚没睡好,脑袋也是晕乎乎的,但看到杜锦宁的状态,他心里很受触动,觉得对方小小年纪,就能以拿到府案首,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种考试,考的不仅仅是学识,还有毅力与克制力。

想明白这些,他强迫自己静下心来,排除一切杂念与纷扰,集中精力写了一篇文章出来。到了晚上,见杜锦宁熄灯睡觉,他也赶紧躺到了横板上。

他决定向杜锦宁看齐,跟他一样的生活节奏,一样放松的心态,如此才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考出好成绩来。

杜哲彦盯着自己写得乱七八糟的草稿纸看了一会儿,决定也睡上一觉再说。这样熬着不是办法,睡足了精神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这么想着,他干脆也吹熄了蜡烛睡觉。

第二天,杜锦宁早起洗漱吃早饭写文章,重复头一天的生活节奏。

赵良和祁元道都是世家出生的,跟叫嚣着要以八股取仕的周东平是不一个陈营的,故而他们出的题都比较开放平实。这样的文章好写,但想要出彩,在上千中人出类拔萃并不容易。不过杜锦宁在前一篇文章已定下了基调,第二篇文章仍按着这个思路去写就是了,倒也无需太过纠结。

因此第二篇文章也十分顺利地写了出来。看了一遍后,杜锦宁甚觉满意,直接抄写在了试卷上。

第一题的题目是: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是出自《孟子·告子上》里的一段话:“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看到这个题目,杜锦宁陷入了沉思。

赵良师从于祁元道祁先生。祁先生作为当世大儒,自然是以学说立世的。十几年前去世的张载提出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这个“气”指的是孟子学说中的浩然之气,阐发了孟子的“民本”思想。祁元道是气学的倡导者,并将气学进一步完善和发扬光大。

这是杜锦宁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到历史上的人物。

而陆九渊这个名字,齐慕远提的时候杜锦宁没感觉,可这会子她想起历史上也有一个陆九渊来。

历史上的陆九渊是南宋人,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或“陆象山”,是心学的代表人物。如果按照历史进程,要是历史不拐弯,现在也应该是南宋的时间段了。那么这个陆九渊会不会就是南宋的那个陆九渊呢?一样是在书院里做先生的,只不过一个是北山书院,一个是象山书院而已。但陆九渊不是从别的地方刚到北山书院吗?没准就是象山书院呢。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她投其所好写符合他心意的心学学说,想来应该能取院案首吧?

县案首、府案首的名头,在考前检查中还是挺好用的。要是竞争者只有齐慕远而没有那什么祁思煜,她或许还不好意思这么作弊。但祁思煜的做法实在让她恶心,她可得好好争一争这个院案首才行。

要知道主考官是赵良,赵良可是祁元道的弟子。陆九渊作为被赵良邀请来做阅卷官,于情于理都得给赵良些面子。把院案首的名头给祁思煜,就是他还人情的方法了。反正是陆九渊取的案首,别人也没法说赵良徇私舞弊。

虽说院试是要弥封糊卷的,但初试与覆试过后还得进行综合评定。陆九渊真要把院案首给祁思煜,是完全可以办到的。

所以她得全力以赴,写出挠到陆九渊心痒处的文章来。如此才能在祁思煜手里把案首夺过来。